【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寇刚报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交流与协作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公路交通主干线基本贯通,但总体分布还不均衡,特别是西部交通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本届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西部中大建设集团作为从西部走出来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民营领军企业,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西部、拓展全国,积极参与国家民生工程。”华邦控股旗下西部中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秉军说,创新是本次两会的热词,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将创新融入血脉,践行创新驱动战略,进行经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打造高质量的工程。
经营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在我国经济步入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PPP既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也是拉动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2014年5月,国家财政部牵头组建了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PPP入库项目13554个,其中“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环保”领域的项目分立PPP入库项目的前三位。
2017年10月29日,西部中大建设集团以PPP模式投资建设的首条高速公路——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投资129亿元。12月29日,灌阳至平乐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33.2亿元,这是西部中大以PPP模式投资建设的第二条高速公路项目,也是民营企业目前在广西在建PPP项目里程最长高速公路。西部中大建设集团短时间内开启双百亿级民生设施项目,既说明甘肃民营企业极创新迭代发展,也说明PPP项目是撬动社会投资的有效方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PPP项目,能够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活力,同时为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作为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民营领军企业,西部中大建设集团已从传统的单一施工方式跃升到工程总承包和BT、BOT、PPP等经营模式的上游市场,2016年以来,企业立足西部、拓展全国,积极参与国家民生工程,新增投资额逾300亿,目前在甘肃、陕西、西藏、广西已开工大型项目九个,在基础设施投资、设计、施工、运营全产业链发力,已成为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典范,成为甘肃省向全国递出的一张亮丽名片。
技术创新为民生构筑福祉
历览近年两会,作为同社会、民生、经济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被多次提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工作。“质量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西部中大始终把质量管理作为工程管理和建设的重心,自2000年成立以来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坚持把基础科研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项目设计上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在建设工程中积极采用节能、环保、合理节约材料和资源的新技术以推动高质量项目落地。”胡秉军在谈及工程施工时表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同时也是工程施工企业的口碑和企业生命。西部中大近年来业务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工程项目数次斩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绿色施工奖、市政金杯奖、天府奖和飞天奖、飞天金奖等,其中国家级、部级工程奖项30余项,拥有国家级工法多项、国家级专利十多项,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集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路行业设计甲级资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一身的民营企业。
管理创新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大“富矿”和“动力源”。对于组织来说,变革人才发展体制,破除人力向上瓶颈,提高技术人才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容错人才创新创业,企业就一定能跑出中国高铁和互联网创新为代表的“加速度”。
在这个人才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西部中大建设集团一直坚持以“全面创新管理”的理念促进企业内部发展。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公司已形成了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灵活的管理模式,通过了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等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应用OA办公系统、工程企业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公司以人为本,建立了一系列激发员工创新意识的人事制度、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形成了“共承担,共分享,共珍惜”的人本观,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
基于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体系,西部中大建设集团《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纵观国家科技进步奖,均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唱主角,即使是企业,也是央企或大型国企。像西部中大建设集团这样的实力型民营企业,堪称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