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小萍 通訊員王雪紅常虹
“三門峽的天真藍,湖水真清,真是天鵝選擇棲息的天堂。”3月10日,北京攝影家趙先生感慨地對記者說。
三門峽黃河濕地公園有60余種水鳥、60余種林鳥,從側面說明三門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2017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44天,居全省第三位,在全國考評中晉升25個位次,晉位幅度居全省第一位。2016年以來,三門峽市委、市政府把抓環保治理當成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正蹚出一條持續推進環境治理攻堅的新路子。
走科學治污的“准”路
進入2018年,對于三門峽市環保局高級工程师王琳來說,總算可以稍稍喘口氣了。她和同事們24小時監控全市大氣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已經整整一年時間了,去年一共發出了1163條精確到點的預警信息,也就是說,對1163個污染目標實施“雷達定向爆破”提供了定位支持。
2017年,三門峽市環保局從加強環境監測科技手段入手,率先在全省建起了邊界空氣自動超級監測站,使用激光雷達掃面功能對城市上方空氣污染情況進行遙感監測,通過數據分析查找城市的顆粒物污染分布,詳細分析顆粒物的屬性和粒徑。對污染物在不同層高的大氣中的傳輸或沉降遷移過程進行記錄分析、源解析,找到污染病根。並依托氣象部門30多個空氣自動監測微型基站,對全市污染狀況進行掃描式監控,隨時發布預警信息和污染源定位。
走依法治污的“狠”路
三門峽市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橫跨中國東西的310國道、連霍高速與貫通中國南北的209國道穿城而過,形成污染物不易擴散、大氣污染物成分復雜的特點。
在對污染源展開靶向攻克、精准除霾的同時,猛藥施策:開展“封土行動”、工廠停限產、車輛限號行駛、清潔城市和國省干線清潔以及劣質煤、劣質油專項執法等多項行動,對責任落實不到位、管控措施不到位、推諉扯皮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問責追責。
對于重污染行業,堅決執行“史上最嚴管控措施”,取締了1466家“散亂污”企業;建築工地揚塵罰10萬元,重污染企業強制停電停產,倒逼企業加大環保設施投入,治標又治本。那些處于觀望態度甚至抱有抵觸情緒的污染企業主們都感到了強烈的震撼:這次是動真格的了!積極主動上門配合、統一行動,迅速走上政府與企業良性互動的正軌。
走高效治污的“能”路
三門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污染防治平台,借助大數據神經網絡聯系着城市的角角落落,把智慧成果應用到環境保護中,對污染防治工作已經形成合力。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四級“河長制”發揮了重要成效,對不同的河流,對症下藥。通過強化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為抓手,打擊非法礦業活動、取締污水排放口、消除黑臭水體,從根本上改善水環境質量,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和生態水系建設。
根據“誰污染、誰賠償,誰治理、誰受益”原則,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的經濟激勵作用,倒逼地方党委政府落實環保主體責任,真正從源頭上管控和改善環境狀況。
走全民治污的“民”路
“我們村有個小化工廠,排的廢氣味大,排的污水黑臭,嚴重影響了我們村民的生活,我就打了個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幾天後就有人來拆除取締了。”靈寶市豫靈鎮文底村村民陳先發對記者說。
三門峽環保局負責人介紹,群眾發現身邊存在污染環境的行為可以多渠道投訴,目前,12345政府服務熱線、12369環保舉報熱線都是24小時暢通,經核實後,環保部門將對舉報者進行獎勵。同時,三門峽綠色聯盟環保志願者協會有1000余名志願者投入到全面治污、科學治污的環境攻堅戰中,通過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舉報,開展環保知識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等活動,共同為碧水藍天貢獻力量。
走生態修復的“生”路
三門峽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位于靈寶市的小秦岭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160公頃,森林覆蓋率74.5%,主要保護對象是溫带暖溫带過渡带森林生態系統。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段)東西長205公里,總面積2.85萬公頃,其中的三門峽庫區濕地涉及靈寶、陝州、湖濱、澠池4個縣(市)區18個鄉鎮。
三門峽市委主要領導強調,要將自然保護區作為環保重點,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把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強化“四個意識”的重要抓手,自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切實增強推進綜合治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2017年,三門峽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工程”,大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成效明顯,小秦岭自然保護區在“綠盾2017”國家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中獲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