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吉林 > 本地新聞

跳出吉林 開轉型新格局 育振興新氣象

2018-05-15
來源:香港商報網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左四)、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左六)率吉林省党政代表團在浙江省杭州市學習考察,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左五)、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左三)陪同考察

  追慕詩和遠方,對個人,旅游是人生的不可或缺;打造發展動力和品牌形象,對一個地方,旅游是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支點。俊朗山水引人而至,人流带動無損信息流,發展形象得以建立、商機得以傳播,資金流則涓涓而至。作為未來十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平台,京張冬奧會讓以冰雪盛名天下的東北,有了一個用夢幻色彩打造世界級產業和振興發展品牌的機會。然而,就在這機會進入倒計時之際,“雪鄉事件”幾乎讓這夢想陷于萬劫不復之淵。

  表面拷問經營誠信的“雪鄉事件”背後,實則是東北振興發展的三大短板。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童話世界,沒有誕生一個富有張力的產業和產業鏈,竟淪為低價值的暴力攫取;營商環境不佳,資本和先進技術只能對舉世無雙的資源望而興歎;本應是匯聚人流的發展之機,特別是以優勢稟賦吸引人才慕遠方而至之機,卻演變成了逐客的大門自閉。產業不能高階化轉型,固執難變的營商環境令投資者時有與虎謀皮之惑,逐客般的人才理念,讓東北振興一如空中樓閣。

  三個短板,也是三把鑰匙。吉林省党政代表團從春寒料峭的北國,奔赴初夏浙滬的問計之旅,跳出吉林,于發展落差中得到了這三把鑰匙。省委書記巴音朝魯說,“他們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領域都搶先一步”、“重商的營商環境,始終浙滬領先一步的重要動力源”、“浙滬發展背後都源于強大的人才力量”。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提出,學習浙滬,要不遺余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在發展環境上下真功夫、硬功夫,培養、吸引更多人才投入振興事業。

  短板補上,升級產業以成創業之林,優化環境以成投資之林、人才之林,則走出一條發展新路,便不再是一個難題。

  跳出吉林 開轉型新格局 育振興新氣象

  ——吉林省党政代表團赴浙滬學習考察的重大意義(下)

  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乃曲線解題之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新路,答案就如玉擺在那里——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問題在于如何攻下此玉。如果說“紅船精神”提供了解題“題眼”,浙滬經驗的他山之石,便蘊含着攻玉的三把鑰匙。

  在杭州的夢想小鎮,吉林省赴浙滬學習考察團參觀了一家創業企業。這家企業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在上個月向全球首發了三款無人零售“神器”,其中,用人臉識別技術實現無人購物和支付的“奇點魔櫃”,不到一個月便接到上萬台訂單,堪稱奇跡。這奇跡是有邏輯的,不過,創業者說出的並非艱苦創業之類,而是“政府為我們提供了創新創業的平台,在資金和人才方面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

  在杭州,這是一個並不太起眼的創業成功案例,但背後映射着地方產業高階化、營商環境便利化、人才理念至上化三大要素。無人購物和支付能先行一步,背後是浙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的產業基礎;創業能成功,背後是政府無微不至的服務支撐,是杭州堪比硅谷的人才窪地效應。這三大要素,也正是這次吉林學而得之、得而行之,以攻發展新路之玉的三把鑰匙。

  變革創新戰略思維 謀求轉型升級新氣象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在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意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的當前,敏銳的資本是順勢而為的。沒有資本會對新機會無動于衷,哪怕險字當頭。對一個地方的發展而言,關鍵在于如何辨析產業發展大勢,把一個個新機會擺在資本面前。

  一如巴音朝魯在赴浙滬學習考察總結交流視頻大會上所言,創新始終是浙江上海等發達地區最醒目的標簽,特別進入互聯網時代,他們率先發力,已經搶佔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戰略制高點。“我們學習浙滬,就是要學習他們在創新發展上的戰略思維和務實舉措,堅定不移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堅決做好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提出,聚焦創新轉換動能、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須注重打造各類產業發展平台。

  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創新是一個社會層面的技術,即提供一個有利于創新要素聚集的產業發展環境,產業規划與布局是其中決定性的引導力量。產業規划與布局的高度和前瞻性,決定着吸引創業資本的先進性。相對浙滬產業高階化的前瞻性,吉林振興十五年來,在產業創新發展層面之所以亮點屈指可數,原因就在于未能跳出吉林謀划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其格局未能徹底打開,視野未能全面放開。

  以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而言,西方不會料到中國會實現彎道超車,中國的前瞻意識令其生畏。以國內格局而言,吉林乃至東北,不可能不知道這一產業的澎湃發展勢頭。而格局與視野的困頓,關鍵在于對“勢”的判斷,對先發優勢和後發優勢的認識不到位——是畏先發優勢而裹足,還是以“無中生有”的魄力構建後發優勢並彎道超車。

  顯而易見,是次赴浙滬學習考察,吉林覓得了其中真諦。發揮後發優勢,固然困難重重,但是,後發者可以取得比先發更高的站位,至少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機會,其實就在腳下。

  省發改委主任安桂武說,浙滬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的趨勢就是數字經濟的廣泛滲透和深度融合,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已經成為主導經濟升級的潮流,吉林要振興,老工業基地要轉型,也必須以數字化為引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他提出,下一步吉林要加快產業數字化,突出電動化、自動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推進農業物聯網平台建設,完成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智慧旅游綜合服務平台和景區管理平台等。

  方向明確是明確的,起步路徑是有基礎的,關鍵在于如何繼續沿着方向和路徑,在突出前瞻性、精准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潮流的前提下,進行數字產業規划和布局。同時,應進一步用好浙滬經驗這把鑰匙,跳出吉林產業基礎,謀划更多的吉林產業未來 。

  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打造加快發展動力源

  投資與機會並非一個直線關系,二者之間需要營商環境這一粘合劑方能一拍即合。特別是在當前新興產業投資和要素聚集呈現區域馬太效應的當前,營商環境是後發地區謀求彎道超車的最有力武器。

  一個原因,浙江在數字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已經構建了巨大的先發優勢,要素聚集的馬太效應極為顯著。吉林欲在數字經濟、信息產業爭取發展要素,必須要首先解決要素對機會成本的考慮。吉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個平衡機會成本的定量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營商環境是平衡機會成本的變量因素,但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吉林完全可以把這個平衡砝碼加重到足以抵消機會成本的重量。

  另一個原因,民營經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市場主體,可以對整個地方產業創新發展發揮鯰魚效應,而民營經濟對營商環境最為敏感。

  當前,民營經濟在整個東北經濟體系中所佔比例極低,可以解釋兩個問題,其一,為什麼東北人要走出東北,到全國找工作和創業;其二,東北國有企業佔有龐大的創新資源,為什麼一直創新效益不高。 浙江營商環境優異,有就業海綿之稱的民營經濟發達,故能吸引東北人才蜂擁而至創業、求職;同時,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浙江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一種動力源泉,激活了國有企業的創新動力。

  在這個意義上,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需要持續解放。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開始大力度推進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的改革。從大刀闊斧的政府改革,到如今的“只跑一次” ,浙江的民營經濟大省地位絕非輕松得來。

  “重商、親商、興商、富商的營商環境,始終浙滬領先一步的重要動力源。”巴音朝魯說,“現在,浙江又在全國率先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海創新一網通辦。當前,我們正在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只跑一次’改革,要認真學習借鑒浙滬的先進做法和經驗,不斷釋放活力、激發動力,為振興全面振興提供環境的保障。”景俊海表示,在放管服務改革方面,要抓緊制定發布“只跑一次”事項目錄和辦事指南, 6月底基本實現群眾和企業找政府辦理的大部分事項只跑一次。

  在營商環境上,吉林只能奮起直追,別無他途。白山市委書記張志軍表示,七月底前將確保“只跑一次”完成80%以上。遼源王市委書記立平表示,將按照全省領跑目標,超前完成“只跑一次”改革的年度任務。力爭7月底進廳辦理“只跑一次”事項達到90%以上,年內零跑路事項爭取超過60%。在服務企業方面,吉林過去提出過“保姆式”服務,如今提出了“媽媽式”服務。保姆是雇佣關系,媽媽是血緣親情關系,這不是簡單的名稱升級。通化市委書記王志厚提出的 “政府圍着企業轉,企業有事馬上辦”,向企業提供零距離、零成本的服務,就是“媽媽式”服務的最好體現。哪個中國父母不是圍着孩子轉呢?

  5月2日,吉林省“三抓三早”行動全面啟動。巴音朝魯率領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長春市市長劉長龍等第一路調研組到長春踏查了吉大一院康復養老中心、吳太集團醫藥產業園等十余重點項目建設情況,與企業和項目負責人一起找對策、解難題、謀發展。在沈達江海集團與吉大一院合作的卡倫湖康復養老中心建設現場,巴音朝魯一行聽取了沈達江海集團董事長、香港商報事業發展顧問沈延柱的匯報,詳細了解項目建設還有哪些困難、資金有無保障。沈延柱說,在政府的支持下,項目建設推進順利,今年將完成投資10億元,力保主體工程完工。巴音朝魯鼓勵企業搶抓機遇,加快進度,提升運行質效,早日實現投產達效,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政府轉起來,服務貼心起來,創業者便能安下來,民營經濟便能茁壯成長,產業轉型升級新氣象便能云蒸霞蔚。

  舉破格之策搶人才 築牢振興大業之基

  在當前國際競爭、國內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當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早已升級成為“搶奪人才”之戰了。

  對東北振興的討論中,人口流失一直被作為一個制約因素。但實際上, 在北上廣深的巨大磁力下,人口流失不是東北一個地區面臨的問題,核心在于人才流失。在杭州的高新區,來自東北的博士生、大學生創業者比比皆是,難道他們沒有故鄉情懷?比人才數量流失更為嚴重的,是人才带走的科研成果。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1948年建所到現在,科研成果很少在東北落地,“我們和山東一個企業在十幾年前成立了一個公司,當時企業就給我們50萬科研經費,而到去年,這個公司僅年利稅就達到了50億。”人家是在“搶”人才,“搶”人才,就是“搶”你的發展命脈、發展前景。

  “我們爬好溝,過好坎,我們應該不遺余力地打好搶人才‘大戰’。”巴音朝魯說,“這方面浙江很典型,他們成功打造了阿里系、海歸系、浙商系,浙大系人才的人才新四有。阿里系主導數字化、信息化的產業發展;海歸系代表的是最有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動向,浙商系代表創新、創業所必須的資本,浙大系代表的是產學研一體的優的科技力量。現在看,我們的硬件建設,有的還是比較超前的,關鍵要在人才服務上下更大功夫。”景俊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特別強調簡化人才落戶手續,開通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吸引外埠人才專家要大幅增加,高校畢業生本地就業人數要大幅增加,吉人回鄉創新創業人數要大幅增加。這“三個增加”無不體現一個“搶”字,要“搶”自要有硬功夫、真功夫。

  在這次赴浙滬學習考察總結交流視頻大會上,景俊海對通化市“千名學子歸巢計划”人才戰略給予了高度肯定。該計划不僅僅是對優秀人才給房子、給待遇,更包括一系列尊重人才、服務人才的機制體系。比如,對到企業服務的各類專業技術類優秀畢業生,其成果轉化、完成重大科研項目等方面業績突出的,開辟特殊人才職稱評聘綠色通道,實行破格晉升等職稱專門評審機制。計划自去年11月底實施以來,就引進了485人,超過了前六年的總和。

  人才的極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亦因如此,尊重人才、緊盯人才、關心人才、跟着人才的人才工作,理應與抓GDP一樣,成為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你屈下身來,人才高地便能拔地而起。

[責任編輯:仇佩姿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