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赫哲族为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没有自己的文字,其独有的伊玛堪说唱被称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活标本”和“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吴宝臣自幼出生于伊玛堪说唱世家,与三爷爷吴连贵学习伊玛堪说唱,2006年4月被确立为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一直潜心研究赫哲族民族文化,为保护传承伊玛堪乐此不疲、视为己任。
记者初见吴宝臣正赶上他的一场演出,身着赫哲族民族服饰,头戴鹿角帽,左右两侧各有三名身穿鱼皮衣的演员为他伴舞,他一上台高亢洪亮的伊玛堪充满了剧场的每一个角落。随着时而快、时而慢的节奏,仿佛将人带到了赫哲族生活起居的乌苏里江边,让人感受到原始生活的鱼皮部落的生活景象。
聪明“小跟班” 自幼学艺
伊玛堪的说唱者被称为“伊玛卡乞发”,是赫哲族渔猎生活和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在赫哲族人婚嫁、捕鱼、丧葬、打猎、节庆时都要有伊玛堪表演,通常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采用散文体语言,内容主要叙述部落故事、民族兴衰等。其说唱者十分受赫哲族人尊重和爱戴。
吴宝臣出生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太爷吴进才、三爷爷(父亲的兄弟)吴连贵、伯父吴明新都是著名的伊玛堪艺人,父母也能够说唱伊玛堪,吴宝臣介绍说,“吴姓源自姓氏吴定克(河名)或乌扎拉(地名),为赫哲族大姓之一。”
吴宝臣小时候非常聪明可爱,三爷爷十分喜爱他,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走到哪都有他的身影随行,用吴宝臣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三爷爷的“小跟班”。三爷爷说唱伊玛堪的时候,他就安安静静地听。“那时候太小,也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意思,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很好听,慢慢地自己跟着三爷爷也能简单地说唱几句,但仍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吴宝臣说。
弃城市掘金 回乡传承
随着时光的流逝,吴宝臣于1978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军人,一次探亲回家时发现说唱伊玛堪的人越来越少,几乎很少有记忆中大家聚在一起说唱伊玛堪的情景,伊玛堪正在慢慢退出赫哲人的生活,这让吴宝臣很心痛。所以转业时吴宝臣放弃了留在长春市发展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黑龙江省同江县街津口赫哲族民族村去从事文化事业。
吴宝臣说:“当时很多人都为我感到遗憾,为什么要放弃留在长春发展的大好机会,而是选择回到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地方,还有很多人说我傻,但我从没有后悔,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转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终于担任起了文化站长。但由于小时候和三爷爷说唱的伊玛堪,只是零星地说唱几句,还有一盘三爷爷留给他的录音带,这对于要深入学习了解伊玛堪是远远不足够的。于是他开始从学习赫哲语开始,通过与当地老一辈的赫哲族人交流学习,一字一句学习提高自己赫哲族的语言水平。
吴宝臣在学习研究伊玛堪过程中不断提高水平,并对伊玛堪有了新的认识。在任文化站长工作期间,他提议在街津口举办第一届乌日贡节,并主张将伊玛堪带进乌日贡节。于是他在1985年向乡党委提出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并由他负责节目安排。吴宝臣最终不负期望,编排了一台非常精彩的节目,深受大家喜爱,尤其是伊玛堪的节目,让人赞不绝口。吴宝臣也成为了把伊玛堪带入乌日贡大会的第一人。
由于成绩突出,吴宝臣多次受到嘉奖。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赫哲族伊玛堪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吴宝臣被补批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参建文化村 妙韵飘远
自1999年起,吴宝臣开始参与赫哲族民族文化村的建设项目。吴宝臣说:“文化村位于街津口,总面积十七万平方米,是中国唯一的赫哲族文化村。我为景区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新颖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了很多的资料,也经常在景区内表演节目来宣传,展现赫哲历史和文化。现在文化村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60万人次以上,不仅有了一定的旅游收入,而且极好地宣传了伊玛堪。”(于海江)
图片说明:国家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与优秀学员参加省伊玛堪保护会议暨汇报展演。(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