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地市简讯

創新融合載體 實現“同頻共振”

2018-11-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究竟如何才能形成合力,實現“同頻共振”?大興安嶺十八站局十八站管護區黨總支不斷探索方法,創新融合載體,推進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增強了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向心力。

 
  這個管護區黨總支推行“黨支部+基地+職工”的党建工作模式,成立了林菌、林畜、林漁、林蜂養殖和商服運輸5個黨小組,建立了“一分三定”機制,即:劃分黨小組和黨員類型,定致富項目、定推進措施、定考核辦法,做到幫扶到戶、責任到人。建立了黨員種植養殖示範區1個,黨員創業先鋒崗5個,使黨建與中心工作相結合,黨組織的幫扶引領作用突顯。
 
  他們創新“三會一課”形式,把黨員大會、支委會開在解決問題的現場,把黨小組會開在養殖戶的田間地頭,有效解決了黨組織和黨員在發展致富項目中目標不明確問題以及在創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增強了會議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開展了以“支部帶動致富和黨員帶頭致富、把黨員培養成為致富能手和把致富能手培養成為黨員”為主要內容的“雙培雙帶”活動,讓黨組織和黨員在全民創業中唱主角。林菌養殖黨小組爭做創業致富排頭兵,以13名黨員為主體,借助林業局無息小額貸款的優惠政策,成立了“林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由綜合黨支部有8年木耳養殖經驗的黨員于瑞國擔任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菌包廠年制菌能力達到200萬袋的規模。在“65”管護外站平整場地,建規範化木耳養殖場地,綜合黨支部舉辦創業培訓10餘期。管護區黨總支還將“黑龍江天錦食用菌公司”引到管護區,解決銷售難題,每斤木耳售價在40元以上。在於瑞國的帶領下,合作社社員擁有木耳養殖大棚32棟,養殖木耳60萬袋,每年實現利潤60餘萬元。
 
  針對管護區撲火隊員工資收入低、夏冬兩季轉產無活幹、單純依靠工資很難保持撲火隊穩定的實際,以及家庭經營分散、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的“一散三缺”現狀,林畜養殖黨小組組織12名撲火隊員在“65管護外站”成立了“65”生豬養殖場。通過幾年滾雪球式的發展,養殖規模達到年出欄生豬2500頭。通過“雙培雙帶”活動,管護區湧現出了一批黨員致富典型,在“65”管護站形成了集生豬、冷水魚、木耳養殖和白酒生產、蔬菜種植為一體的綜合種養基地,黨組織的帶動作用和黨員的示範作用更加明顯。
 
  富不富看支部,不砍樹能致富。為了使職工創業之路更廣闊,綜合黨支部出臺多項幫扶政策,“職工轉產後從事增收項目的,其福利待遇不變;對困難職工在部分物資上免費供應;閒置廠房無償給創業者使用”。近年來,解決了管護外站吃水難、用電難等關係職工創業的實際問題,在管護外站建立“黨員書箱”,提供種植養殖科技書籍,積極營造寬鬆的創業環境。目前,“17”幹線管護外站養殖家禽100只;“65”管護外站養殖冷水魚10萬尾,“56”“73”等管護外站養殖蜜蜂200箱;“56”支線管護外站養羊300只。管護經濟“一站一品”,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如今,“走過一站又一站,家家戶戶把錢賺”,已經成為十八站管護區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黨總支通過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增強了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向心力,推動了管護區經濟的快發展。(張清林、張曉磊)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