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厦门 > 特别报道

海堤,記憶中的茶味

2018-12-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一茶一故事    难忘故乡亲 

海堤,记忆中的茶味 

 

       “麻煩要一盒紅茶。”當我再一次路過單位樓下的茶葉店,忍不住又走了進去。

 
  我在思明西路工作快10年了,每當到香港探親訪友之前,總會到樓下的海堤茶葉店買一盒紅茶當伴手禮,香港的親戚們愛喝。
 
  作為我國茶葉出口最早的港口,曾經是外貿茶市中心的廈門,有著濃厚的飲茶文化。1949年,中國茶業公司在北京成立;1954年年底,中國茶業公司福建分公司廈門辦事處在中山路122號樓下正式掛牌,這才有了大家如今耳熟能詳的--中茶海堤茶葉。
 
  一張八仙桌,幾條小板凳,一套茶具一壺茶,幾個好友品茶聊天,一下午的時光就這樣過去,這就是廈門的慢生活。
 
 
  眾所周知,福建是著名的僑鄉,身在海外的華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味道縈繞在他們的記憶中,那便是“海堤”的味道,也是 “祖國的味道”。說到海堤茶,不得不提海堤的“黃罐”老樅水仙,在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黃罐”老樅水仙僅用於出口,承載起華僑眷戀故鄉之情,更是擔起為國家出口創匯之責。據老茶人介紹,上世紀70年代,在國內市場,是買不到 “黃罐”的,它僅限於外供公司憑“外匯券”,或者是有海外關係的外匯貢獻 “僑眷”才能買到。那時候,普通工人每人每月工資只有三十幾塊錢,而一罐老樅水仙需要六十二塊錢,這在當時,一罐“黃罐”老樅水仙就相當於普通工人2個月的工資,而且還要消耗一張僑匯券。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誰手中擁有海堤“黃罐”老樅水仙,誰就像是戴著“勞力士”、開著“紅旗車”一樣有品位、有地位。
 
  時光荏苒,城市在變,但味覺的記憶卻一直都在。現如今仍然有許多的香港市民、海外僑胞保留著喝“黃罐”茶的習慣。就在幾日前,香港商報在香港九龍灣公園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圖片展,其中,廈門展板的一張照片吸引了一位年過5旬的市民。他找到現場的同事詢問:“唔該,嗰邊廈門圖片上嘅茶葉公司喺香港有冇鋪頭?如果想買去邊度搵呀?”原來,老人的親戚在廈門旅遊時帶了一罐茶葉給他,告訴他是廈門一家老字型大小茶商做的,老人喝完覺得很合口味,一直惦記著,今天帶孫子來公園游泳恰巧看到照片很激動。於是詢問過後,他便站在現場等候門店信息。
 
 
  正是海堤人多年來不變的品質和用心的經營,讓海堤茶葉在消費者中的口碑越來越好。中茶廈門公司負責人、副總經理陳志雄是個名副其實的茶人,小時候幫著家裡做茶,甚至搖青搖到手起泡。但他就是愛茶,上學時填報志願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茶學專業,工作更是選擇了中茶廈門公司,將繼承來的經驗與手藝帶到海堤發揚光大。陳志雄滿懷信心地說:“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堅持按傳統的工藝做茶,嚴格把關質量,保證品質始終如一,不論在海外還是國內喝到的海堤茶都是一樣的。香港不單是消費市場,更是轉口市場,我們希望有更多高契合度的合作夥伴在香港開設門店,把更多的新產品、好產品介紹給華僑、香港市民。”
 
 
  近期,海堤研發出了一款溫暖人心的產品--“嫁女茶”。這款產品是父親為出嫁的女兒量身定制的一款文化茶。這款產品的罐身是由中國唯一錫金屬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親手打造,內置茶葉是來自武夷山景區頂峰--三仰峰正岩山場的百年老樹大紅袍。這款產品不僅僅是給到女兒的一份嫁妝,更是一位老父親對女兒未來生活的的期許和祝福,飽含著父親對女兒深沉的愛。
 
  一茶一故事,一壺一人生。一個午後,幾個好友,一壺海堤。我有茶你有故事嗎?(本報記者 胡薇)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