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林丽青 报道:2个月大的小羽(化名)得了个怪病:在剧烈哭闹或是大口吮吸乳汁后,他就会面色发黑、呼吸停止。随着病情加重,这种无征兆的突发窒息甚至一天发生好几次。经过深圳市儿童医院复杂气道协作组及多学科集体讨论,最终考虑患儿重度气管软化。日前,小羽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这是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华南地区首例低出生体重、多器官发育异常的重度气管软化婴儿气管支架植入术。术后,小羽再也没有出现过窒息症状,近日复查时呼吸正常、恢复良好。
深圳市儿童医院胸部CT检查提示:小羽气管下段隆突上方看到一个奇怪的高密度影阻塞气道,气道最狭窄处仅有0.88毫米。一般而言,正常新生儿气管直径就有5—6毫米,中下段最窄的也有3毫米。
医生在全麻下对小羽进行支气管镜检查。不料,因小羽耐缺氧能力极差,2次尝试插入支气管镜后都出现了血氧迅速下降、口唇青紫的情况,立即停止手术,给予吸氧维持呼吸。第三次检查时,在多个科室通力合作下,支气管镜检查终于顺利完成。检查发现:小羽的总气管近隆突上端有明显气管软化、塌陷,吸气时负压状态下气管塌陷更加严重呈缝隙状。换句话说,小羽的气管某一段“塌方”,导致原本畅通的呼吸通道,只剩下一道狭窄的缝。
体外循环替代肺部换气
“怪病”确诊了,怎样进行手术又成为一道难题。要想气管不随吸气塌陷,放入气管支架是比较可靠的干预方式。然而,放气管支架是个慢活,还需要术中调试。但小羽的状态,根本不能承受哪怕十几秒的缺氧。
既然不能在普通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那就得另辟蹊径。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心外科、呼吸科、麻醉科的医生们讨论后,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将血液引流至体外,通过人工心肺机后再将血液回输到体内,用机器替代肺部呼吸及氧合功能,减负的气管空出来就可以从容的被实施手术了。
麻醉成功后,先由心胸外科医生在颈部作切口,将颈部最粗大的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接入体外循环管路,由体外循环管替代肺部换气和代谢功能。随后,手术台转由耳鼻喉科副主任潘宏光主导。经过测量并数次尝试之后,一段宽7毫米、长20毫米的硅酮气管支架,被精确植入气管软化段。原本狭窄的气管被撑开后,小羽的生命通道被打通了。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小羽回到了PICU病房,两天后转入普通病房。手术后,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窒息,很快就和正常孩子一样能自由呼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