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时政要闻

哈爾濱市方正縣委書記張建華:對標「羅湖模式」向改革要出路

2019-04-0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2019年,深圳40歲,羅湖同樣40歲。作為深圳第一區,40年來,羅湖集中誕生了眾多「全國第一」和「首創」,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春天的故事」。羅湖這個年輕城市中的最老城區,面對重大歷史機遇,要以怎樣的姿態揚帆啟航?帶着這樣的問題,哈爾濱市方正縣委書記張建華來到了深圳改革的原點——羅湖,在5個多月的掛職中,張建華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建區40年來,羅湖改革開放從未止步,近幾年,他們推進了23項重大改革,300多項『微改革』。面對新機遇,羅湖人民依然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決心,以改革破難題,以創新提效能,依靠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來實現城區高質量發展。」張建華說,今後方正縣的發展也要對標羅湖,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破解難題,在破解難題中加快思想轉變,真正實現用改革來解放思想,切實增強發展縣域經濟的內生動力。

  營造良好環境激活縣域經濟
 
  「深圳經過40年發展從一個小漁村變為全國最重要的高科技創新型城市,歸功於深圳市多年來與時俱進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張建華說,在深圳,企業的發展是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結果。而政府在企業發展中,則重在打造服務效率最高、法治最完善、管理最規範、市場最具活力、綜合成本最佳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如何在掛職期間取回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真經」,激活方正縣域經濟發展,這正是他在羅湖區掛職期間重點學習的課題。
 
  在張建華看來,深圳市有着一流的營商發展環境,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政府善於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各種資源,可以說市場在深圳配置資源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深圳每年都舉辦各種國際國內大型展會,都是行業協會或商會牽頭在辦,而且越辦越好,政府既不需要拿錢,也不用親自操盤,既省錢又省心。」
 
  張建華說,對比他們,自己在工作上計劃經濟的痕迹還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不夠充分,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不高,政府越位和缺位的問題沒有解決好。
 
  此次掛職他將學習借鑒深圳市、羅湖區打造營商環境的經驗,主動轉變思想觀念,讓各級幹部把扶持和服務企業發展壯大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主動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從官員轉變為服務員。
 
  此外,在羅湖掛職期間,張建華還牢記招商引資狠抓項目建設理念,積極推介方正富硒大米,招引產業項目。「方正已和碧桂園鳳凰優選簽訂協議,今年方正富硒大米要進駐鳳凰優選1000家以上門店;我們和專門生產富硒肥的深圳夸克公司合作,計劃把他們的生產企業引入方正縣。此外,我們還與深糧集團合作,引入深糧集團倉儲和銷售體系,利用深糧集團的恆溫庫倉儲和多喜米網平台優勢,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提升存儲質量將方正大米更好地銷往珠三角地區。」張建華說。

  破解民生難題夯實法治之基
 
  在深圳羅湖區銀湖山東側,佔地0.8平方公里的玉龍新村從半山腰蜿蜒到山腳。由於泥崗西路、清平高速公路的「切割」以及特區成立後特殊的行政區劃,玉龍新村所在地塊成為了「插花地」。除了玉龍新村,還有木棉嶺、布心等違法建築聚集區,都位於羅湖的「二線插花地」。在這裡,許多房屋就建在了「房在上,坡在下」的危險邊坡地帶,「握手房」比比皆是。在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項目指揮部沙盤前,拆遷前的「二線插花地」讓人一目了然。
 
  一年半的時間,遷居人口9.3萬人,這樣的人口數量相當於我們一個內地小縣城,同時拆除房屋1256棟,2所學校、8所幼兒園,在此過程中不僅所有孩子順利轉學,且沒有一個進京上訪事件發生。是什麼讓羅湖「二線插花地」這號稱天下第一難的棚改工作得以快速推進?張建華說,崇尚法治,依法辦事,敢於啃硬骨頭,以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氣魄和擔當,破解了棚改天下第一難。
 
  「深圳的改革開放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法治建設的發展過程,通過建立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機制,重視保護社會各類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市場機制的健全和發展。羅湖區在解決「二線插花地」棚改過程中也十分崇尚法治,始終依法依規地推進這項工作,從『法、理、情』上充分保障了群眾的合法利益。」張建華說,他們用十個月的時間來進行信息普查、入戶調查、研究法律文件。啟動拆遷後,又有數十位律師及法律工作者組成的法律團一同進駐現場,及時解決拆遷中遇到的法律難題。
 
  張建華說,今後在方正縣的經濟建設和民生工作中,他們也要對標羅湖棚改嚴謹細實、崇尚法治的理念,依法依規做好各項前期基礎工作,為快速推進工作打下基礎。同時,對標羅湖,方正縣在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法治建設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步他們將加快完善高效公正的司法體系;加快法治政府和誠信政府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來切實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對標羅湖「醫改」加快改革創新
 
  3月3日,周日,記者深圳採訪的最後一站來到了羅湖醫院集團東門社康中心。進入大廳記者看到,這裡人頭攢動,挂號、就診、取葯都在有序進行,而就在羅湖醫改前,這裡卻是一片冷清,市民看病都不願來社康中心。現實的處境倒逼着羅湖必須要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的改革。
 
  張建華說,羅湖醫改之前也受困於基層缺醫、少葯等老大難問題,為達到讓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負擔、看好病的目標,羅湖突破常規,刀刃向內開展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把所有區屬5家公立醫院和23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體化的醫院集團,成立唯一法人的羅湖醫院集團,這個「醫療共同體」實現了區域醫療機構「人員編製一體化、運行管理一體化、醫療服務一體化」,同時合并集團內資源「同類項」,實現檢驗結果互認、醫療資源互通。經過三年多努力,實現了患者滿意度、社康就診數和醫務人員收入「三個提升」以及醫院運營成本、居民看病費用「兩個下降」,破解了基層「缺醫、少葯、沒檢查」的難題,近兩年住院人均費用較2016年下降422.02元。
 
  「羅湖醫改沒有簡單地在增加財政投入、增加醫護人員、增加醫療設備等傳統辦法上做文章,而是調整思路,更新理念,用改革創新舉措破解難題,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張建華說,春節前,他專門派方正縣負責文教衛生的副縣長、衛生局局長、醫院院長一行5人,來羅湖學習醫改經驗。今年方正縣也要參照羅湖模式啟動醫療改革,把縣裡的5家醫院8家社區衛生健康中心進行整合,真正解決基層「缺醫、少葯、沒檢查」的問題。(韓麗平 付彥華 張曉磊)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