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文化旅游

深圳沙井:千年蠔鄉今昔巨變

2019-05-2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蘇偉 報導:5月25日,記者有幸參加了由深圳市握手三零二藝術中心主辦的《尋找城市的肉身:深圳文化地理再發現》系列活動之五,實地考察千年蠔鄉--沙井的古村落活動。在活動主辦方馬立安老師等的帶領及專家程健老師風趣幽默栩栩如生的講解下,讓來自各行各業的逾20位學員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收穫頗豐更是感慨良多,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沙井,居然是一個名副其實不見經傳的千年古村落。


  沙井歷史悠久而深厚
 
 
  在程健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二十多人冒着淅淅瀝瀝的小雨,穿梭在縱橫交錯的古村落裏。據程健老師介紹,沙井在瀕臨珠江入海口,歷來是深圳地區西部的重鎮。您想像一下這裏原來是一片海灣,大約在距今2500年前,由於珠江和茅洲帶來大量的泥沙,逐漸淤成濱海平原。
 
  千年蠔鄉,鐘靈毓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而深厚。這裏有深圳最早的歷史名人——東晉孝子黃舒,有深圳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石拱橋——永興橋,有深圳唯一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深圳最大的宗祠——曾氏大宗祠。沙井有怡然恬靜的鄉野風光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到沙井走一走,觀海攬勝,品嘗山海文化,抒發歷史情懷。在沙井,人文地理景觀隨處可見,深厚的歷史文化宣告了自己的文化歷史底蘊。就說曾氏大宗祠,它位於沙井鎮新橋村內,景點包括主體建築曾氏大宗祠、兩座家祠、一座觀音古廟和旅遊商品一條街等,是深圳市惟一一座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族姓大宗祠。而步湧沙井蠔殼牆,千百年來,沙井蠔民用壘牆作房,直至今天,有大批蠔牆蠔屋保存下來,其中最出名的要數步湧村江氏大宗祠蠔殼牆。它始建於清代初中期,它對於研究珠江三角洲蠔民漁民的棲息史和建築藝術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陳氏家族一直把異鄉當故鄉
 
 
  沙井的主要姓氏是陳姓,其始祖相傳是南宋淳熙進士陳朝舉。據《寶安沙井陳氏族譜彙編》載,沙井義德堂陳氏,先世為洛陽人,後因中原戰亂,遷徙到福建侯官,成為當地的望族。陳朝舉是北宋慶曆進士陳襄的後人,名義,諱孔碩,字朝舉,號野望,為南宋進士,特授議政大夫。生於紹興四年〔1131年)正月十五日,終於嘉定六年〔1213年〕,享壽八十歲。陳朝舉因思念故土,率家人回到祖居地洛陽。在洛陽還未停留多久,金人的馬蹄聲踏酲人們安居的美夢。陳朝舉只得收拾行裝,灑淚告別祖宗佳城,率族南行,他們沒有回福建侯官,而是隨着南遷的移民潮,翻過大庾嶺,落籍在南雄珠璣巷。
 
  為了找到一塊宜子孫發展的土地,晚年的陳朝舉不顧年老體弱,毅然率族南遷,沿着珠江東岸一直走到珠江三角洲的盡頭,在歸德場一個叫湧口裏(今沙井中學附近)的地方,才停住飄泊的腳步,在此開村立業。他在濱海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錦浪樓,四時八節,就率子孫登樓遙祭北方。他也許會望着滔天的海水,給子孫講述不少關於洛陽牡丹花的故事,要他們一定記住,洛陽才是自己的家,一定要回去啊!陳朝舉的子孫沒有完成回家的心願,倒是一批批的移民遷來,毗鄰而居,熱了這方土地,直把異鄉當故鄉。
 
  陳氏人才輩出。明代萬曆四十年,陳龍佑以〈〈詩經〉〉中舉,授官國子監助教,升湖廣歸州知州,因丁艱未任而卒。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沙井出了三個舉人,陳宗熙、陳景輝,還有陳顯榮中武舉,授鎮烕將軍。可以這麼說,沙井就是中原文化和海洋交匯的地方。

  中國最早的人工養殖海產基地
 
 
  沙井人養蠔的歷史,始於宋代。傳說,當年有一艘滿載缸瓦的木船,航經珠江口時沉沒在沙井附近海底。幾年後,當地漁民偶然從海底撈起缸瓦片,發現上面都長著又肥又大的蠔,比普通蠔要大得多,於是,漁民們就在這一帶利用瓦片、石頭養蠔。而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養殖海產。據說,每個沙井人懂事後都能領到一隻生蠔,學習養殖蠔的知識和相關的加工工藝。等到成年的那天,就被要求以其中一種學到的技巧來處理這只蠔。當然,耳濡目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走進沙井,一面蠔牆、一首蠔歌、甚至是一顆蠔豉,無不訴說著沙井這段跨越千年的「蠔鄉歷史」。不論是生產習俗,還是文化傳承,沙井人眼中的蠔不僅僅是一味美食,更承載着他們一輩輩的感情,以及多年來生活的一種傳遞與寄語:開放包容,敢闖敢幹,德道傳承。
 
  沙井將舊貌換新顏
 
 
  為落實區委書記姚任調研沙井大街片區提出的統籌保護整個片區,為片區轉型發展引進新活力,傳承好弘揚好本土特色文化的工作指示,加大對轄區內文物保護的力度,契合沙井金蠔小鎮的規劃建設,推動轄區實現新舊共融,沙井街道通過為20處歷史遺址遺跡立碑的方式,活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廣大市民瞭解千年蠔鄉的重要窗口,也增強了廣大市民保護千年蠔鄉的意識和參與感,讓文物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今年以來,沙井街道提出以「五大」發展思路奮力建設「西部中心 智造重鎮 魅力蠔鄉」。與此同時,沙井正全面推進金蠔小鎮的規劃建設,3月13日邀請了19位專家學者共同把脈研討。沙井街道將通過「一統三分」的模式,即統一規劃,分類分片分期開發,推動該片區高質量開發建設,實現社區集體、政府公配、開發商合法利益「三贏」,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高品質社區。由此可見,賦予轄區歷史文化古跡傳播的功能,將文化遺產活態化,形成保護和開發的長期良性迴圈顯得尤為重要。沙井街道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有眾多文物古跡。現轄區內有已公佈的文物44處,其中祠堂17處,家塾11處,塔1處,墓葬4處,廟3處,古井4處,古代遺址1處,現代工業遺產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處。晉孝子黃舒故里、歸德場鹽課司衙署舊址、清新安縣團練局舊址……沙井街道深刻地認識到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十分重要,要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此次,沙井街道通過為20處歷史遺址遺跡立碑的方式,讓廣大市民瞭解沙井源遠流長的歷史,也激發了他們爭當宣傳文化歷史和蠔鄉旅遊「代言人」的熱情。
 
  下一步,沙井街道還將為轄區內的文物配備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即可遍覽文物數百年的歷史變遷,聆聽文物背後的典故。同時,結合沙井金蠔美食民俗文化節這一享譽鵬城乃至全國的文化品牌,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的新模式,活化利用沙井歷史文化,挖潛沙井文化內涵魅力,通過文化遺址遺跡立碑、民俗文化活動、宣傳推廣等形式,宣傳推廣蠔鄉文化旅遊,豐富魅力沙井的精神文化內核,提升沙井文化的內涵及影響力。全面打造以「沙井金蠔小鎮-海上田園風光」生態文化為主題的沙井一日遊,宣傳推廣蠔鄉文化旅遊。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