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呂斯達 報導:南安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之一。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出發,鋪開了一幅「梯航萬國」的輝煌長卷。境內九日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作為「海絲」史跡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8月29日,我們「全球商報聯盟媒體南安行」採訪團一行人,來到九日山下,尋訪這穿越古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九日山位於南安市豐州鎮,素以「山中無石不刻字」的摩崖石刻聞名
山中無石不刻字
九日山位於南安市豐州鎮,素以「山中無石不刻字」的摩崖石刻聞名。現存宋刻60方、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無紀年題刻1方,加上1991年鐫刻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的紀事石刻,總計78方。
「全球商報聯盟媒體南安行」採訪團一行人來到九日山下,尋訪這穿越古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作為泉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九日山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山上的石刻中,有13方非常特別的海交祈風石刻,上面記錄了宋元時期泉州商船遣舶與回舶舉行祈風儀式的過程,記載了十二三世紀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等地區的海上經濟貿易和人民之間交往的史實,也印證了當時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海外貿易歷史。
唐代時,因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和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泉州港成為世界級大港。「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是北宋末年寓居泉州的宰相李邴對當時泉州海外交通盛況的詠嘆。史料記載,僅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泉州市舶司稅收近一百萬緡(一千錢一緡),佔到朝廷稅收的十分之一。
九日山祈風儀式
宋代時,商船遠航受制於季令信風,要靠老天爺臉色行事。為祈求航行安全,每年的船舶往返季節,泉州太守與市舶司主官,都會到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廟舉行「冬遣舶,夏回舶」兩次祈風盛典,以求得行船順利,禮畢則勒石記事。然後停泊於九日山下金雞古港的船舶,滿載各地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沿着晉江從刺桐港駛向東南亞、印度洋、紅海和非洲大陸,商品再由阿拉伯人通過陸路運往歐洲。
文史專家向「全球商報聯盟媒體南安行」採訪團一行介紹九日山石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此考察
實地走訪,沿着蜿蜒的山路,目光所及之處除去美麗的自然風景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一方又一方的石刻。在東峰題有「姜相峰」三字的東南岩壁上,有現存最早與市舶海交有關的石刻,上書「知州事方正叔,提舉市舶章炳文,林深之原叔同游。崇寧三年八月初」,這是「提舉市舶」這個官名最早出現的石刻,也是泉州在北宋設置市舶司的確切證據。
從東峰走到西峰,換的是景色,不換的是「海絲」的歷史印記。西峰上有一方現存最早的祈風石刻,南宋淳熙元年十二月初一,時任泉州市舶提舉的虞仲房在延福寺通遠王祠舉行祈風典禮,為即將遠航的船舶祈求出行順利,「淳熙元年,歲在甲午季冬朔,吳人虞仲房帥幕屬洪子用、朱彥欽、趙德季、趙致孚,祈風於延福寺通遠王祠下,修歲祀也。與者許稱叔、吳景溫、聞人應之、趙子張」。這是一方用隸書記錄的石刻,共6行,每行17個字,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九日山石刻以作為「海絲」史跡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遊盪在九日山的山峰之間,看到每塊石頭幾乎都有刻字,所謂的「無石不刻字」果真名不虛傳,宋元明清代代不歇。其中有一方最年輕的石刻:「在九日山最後一次祈風典禮之後七百餘年,我們,來自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乘坐阿曼蘇丹提供的『和平號』考察船來到這裡,作為朝聖者,我們既重溫這古老的祈禱,也帶來了各國人民和平的信息,這也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綜合研究項目的最終目標。為此,特留下這塊象徵友誼與對話的石刻。」。
這是1991年2月,由來自37個國家的50多位官員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來九日山考察時留下的考察紀事,更是對於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說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