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蘇偉 報導:“做課古城”系列講座之“刻印歷史”近日在深圳南頭古城的信國公文氏祠舉辦。本期主講嘉賓是深圳篆刻藝術家黃榮先生。小小的一枚印章,如何能將漢字章法之美、刀法之美以及金石的自然美和諧地融為一體?篆刻藝術如此神秘,做課古城帶您探秘。
印章常見,篆刻藝術我們也都略知一二,但往往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也是最陌生的,小小印章也經歷了千年的發展變化,黃老師將印章的幾大發展階段娓娓道來,與聽眾分享了“小小印章的厚重歷史”,同時又現場篆刻,讓聽眾朋友們直觀地感受“一方印的誕生”
印章歷史悠久
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也就是說,印最初更多地是作為一種“信物”的象徵。
隨著造紙術的發明與普及,印章的用途也變得廣泛。至宋代,印章也隨著文風繁盛進入了一個重大發展階段,鑒藏印在文人與大夫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北宋末年,印章已成為書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書畫作品上署款印的形式,也被當時文人們廣泛使用。
元代,詩書畫印的融合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印章在這個時期高速發展。
明清時期的繪畫發展,抒情與文人畫佔據了主流地位,並出現了一大批兼工書畫、篆刻的藝術家,印章與詩文、書畫的成為文人的消遣方式。這一時期,閒章被廣泛使用,對於印本身的單獨鑒賞也興盛起來。瞭解完印章的發展歷史,黃老師也現場向大家展示了如何製作一方印,大致要經過:書寫印稿、摹印、刻印、檢查效果幾個步驟。
細細觀賞不亞於書畫之美
觀眾朋友們紛紛圍至桌前,仔細地學習著老師每一步的操作。天氣炎熱,熱情的觀眾們有人為老師點亮燈光,有人扇起扇子帶來涼意,這些自發的暖心舉動,是對老師的敬重,更是對中華文化傳承的一次小小助力。
印章,乃是尋常之物,它常在書畫落款處靜靜點綴,只占著非常小的版面,甚至難以被察覺。但若你有心留意,又能見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千人千印,風格迥異,細細觀賞之下,竟覺其奧妙似乎不亞於書畫之美。
而中華文明之美,還有更多看似尋常卻韻味悠遠的秘密等待我們探索,下一次“做課古城”我們不見不散!
黃榮先生在生活中是一個耿直、仗義、陽光、熱情的人,也是一個勤奮、虔誠、智慧的篆刻藝術家。
印是一個極具歷史與文化含量的定義。在人類演變和文明進程中,遠古的刻石記憶就是人類最早的印,只是原始的印記是基於功能性目的,印刷術誕生後的印價值在於批量複製,真正現在談到肖像印藝術的時候,它是一個集雕刻、造型、複製、材質和傳承的綜合性藝術表達形式。如此,我們也可以展望未來的肖像印將會在數位化技術越發豐富的情況下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完全可以採用數位化的各種材質、數位化的各種刻刀工具、最後呈現出想要的肖像印藝術結果。當然,人類的身體感官和勞動所產生的樂趣、變數、情緒是永遠無法用任何技術代替的。
南頭古城和文氏宗祠都是深圳人文歷史之根,是承載這座城市的物理空間,此次邀請充滿古意和金石味兒的黃榮先生肖像印篆刻展,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文化聯姻,也是向南頭、南山、深圳市民獻出的視覺禮物。
在黃榮先生的大量精彩作品中,可圈可點的很多,比如他選擇了歷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各位得主,對他們進行了系統造像。我認為他這是對人類文明史上最具卓越貢獻的人們進行一次再塑造,用石頭肖像印的藝術手段進行致敬、進行梳理、進行再傳播,從邏輯上講,石頭是大自然本來之物、最具剛毅之物,人類都來自於大自然也將回歸大自然,故選用石頭作為篆刻材料是一種生命意義的本質回歸,也是最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的世間物質。另外,全球命運共同體和普世價值已經是整個人類的共識,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命名並於1900年創立的全球最重要的獎項,每年獎勵世界上在多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黃榮先生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人物造型定位、長時間的創作,終於將這一百一十七年來數百位獲獎者肖像印創作完畢,並將其部分作品集結用版畫的手段出版了一部極具收藏價值的“黃榮印象”。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黃榮先生的這套永遠也未完成的諾貝爾獎得主肖像印作品將和這些得主一起,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華麗樂章。
黃榮先生在創作每一副肖像印作品的時候,都會嚴謹地進行素描稿及構圖,因為刻印是一種反面造型的藝術,雕刻家需要將創作的造型進行反面繪製,再進行雕刻。黃榮先生通過嚴謹的造型和嫺熟有力的刀法將一個個人物形象創作出來。八十高齡的西泠印社肖像印研究室主任張耕源先生在和我交流黃榮先生的作品的時候,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黃榮先生的肖像印作品形神兼備、並且個性鮮明、已成一派。
印,是一種印象;印,是一種信任;印,是一種承諾;印,是一種權力;印,是一種媒介;印,是一種圖騰;在黃榮先生這裏,印,除了上面這些,更是他的一種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