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鄉情盛,鄉土興——記粵北山鄉脫貧致富拓荒人黃桂祥

2019-10-1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李芳 岳瑞軒 報導:在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綿延起伏的巍巍群山上,成片的茶林錯落在起伏的山巒,隨風搖曳,秀美無比。
 
  每每遠眺繁茂的茶林,當地瑤漢鄉親都會想起一個離鄉人的名字——「黃桂祥」。現任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第三稅務分局副局長的他,二十多年來發揮懂政策、知鄉情和吃苦耐勞的優勢,利用節假日投身家鄉扶貧事業,成功帶領「老少邊窮淹」的瑤漢鄉親改變觀念、脫貧致富,實現人生更高價值。

黃桂祥在羅坑深山探尋野生古茶樹
 
  「一干到底」喚起「家鄉脫貧夢」
 
  「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這份情我一直記在心裏。」出身粗糲的黃桂祥,發憤圖強,通過自學考試成為中山大學首屆財稅幹部專修科的新生。畢業後,他回到曲江縣稅務局,從稅務站專管員做起,很快成為韶關市青年標兵和全系統最年輕的股所長。1992年,他被選調至廣東省稅務局工作至今。
 
  雖然走出了大山,但家鄉的養育之恩讓黃桂祥到了大城市後,依舊挂念着粵北的那個偏僻的小山鄉。
 
  1998年,他被省里派駐梅州市豐順縣扶貧,這段經歷給了他很大的啟發。扶貧後的第一個春節,回鄉的他忽然發現自己「回家過年,連碗碟和被子都要帶着回去」,這讓黃桂祥酸了鼻子。想到自己靠着鄉親們的幫助一步步走出大山,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一條可持續的致富路,讓鄉親們過上「有活干,有錢賺」的好日子。
 
  年輕人總是有一股敢想敢幹的勁兒。黃桂祥看準鄉親們過年集中在家的機會,大年初一一大早,他就走家串戶開展動員,大年初二便帶着年輕小伙扛起鋤頭幹了起來。年後回廣州上班,正月十五趕回去和鄉親們接着干。在他的帶動下,家家戶戶出工出力一派熱火朝天。
 
  然而,致富之路並非一路平坦。由於缺乏經驗,他帶領鄉親們先後栽種的茶花、杜仲、肉桂的「三高作物」全部失敗了,有的鄉親動搖了信心。
 
  「發展產業,最難的是前3-5年。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幹勁足、期望大,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如何應對,才是真正的考驗。」黃桂祥從失敗的經歷里吸取教訓,村民沒有種植技術,他就引薦專業的技術員,指導村民改種易生快長的春桃、板栗和其他適宜的果樹;種植中缺乏種苗、肥料等資金,他毫不猶豫自掏腰包一一解決;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不足,他就家家戶戶走訪、深入淺出做足工夫。
 
  這一次,他成功了。易生快長的500多畝春桃、板栗和其他果樹在3年後喜獲豐收,一下子全村平均每戶增收近萬元。
 
  黃桂祥不僅是家鄉脫貧的「拓荒牛」,還成為了鄉親們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貼心人」。村裡在脫貧過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樣困難,凡他知情的或找到他的,他都慷慨相助:為了打通世代村民上山的「爛湴」路,他敢於協調矛盾,解決途經多個村屋的各種問題;從多年積累的工資中捐出20多萬元,設計修建了一條寬3.5米、長30米的「沉水橋」,並翻山越嶺引水到各家各戶,有效解決了通人、通車、通水的問題;每逢過年過節,他都到村裡貧困戶家庭進行走訪慰問,像親人一樣幫助困難家庭解決問題。多年來,他針對殘弱撫恤對象,從精神上、出路上悄悄聯繫和幫扶,挽救了多個不幸家庭。
 
  「一旦村民認可你、支持你、跟隨你,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他堅持不懈和身體力行的感染下,越來越多鄉親們邁開了脫貧的堅實步伐,村情村風勤奮向上,全鎮10多年沒有出現惡性案件,幹群關係密切融合。

黃桂祥與鄉親們在山上茶林交流育茶經驗
 
  「因地制宜」找准「優勢產業」
 
  「只有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緊扣當地實情和資源優勢,才能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做成不斷的事業。」
 
  羅坑鎮山林資源豐富,種植茶葉有一定的歷史,但一直沒有形成商品價值。在拓荒經驗和反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羅坑茶特性和「一鄉一品」的定位,他決心利用連片的山林資源優勢,帶着鄉親振興以茶為主的生態產業。
 
  為了動員瑤漢村民墾荒種茶,他周末一有時間就返鄉,有重點地上門上戶,一起分析種茶前景,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甚至多次。茶農需要什麼,他就幫助解決什麼,直到瑤漢村民開鋤墾地、栽播種苗。他熱情召喚在珠三角發展的本地年輕人回鄉投資,在深山白雲處,破天荒地辦起一個個茶企、作坊。初期為了打消顧慮,他還墊出10萬元啟動新茶企,誠心所至,一派茶香。
 
  村民種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更不能辜負他們寄予的期望。「和群眾打成一片,就是既要拜群眾為師,又要領群眾幹事。」以茶興鄉的路上,黃桂祥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堅持的。
 
  為了掌握家鄉茶技、茶情,帶着鄉親們創製品牌茶、致富茶,他虛心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二十多年來,他清楚去老茶農、種茶大戶家裡的每一條羊腸小路,每次回來都向他們談經驗、論工藝、聊市場。只要有時間,他都親自和老鄉一起上山看土質、看環境、看茶葉長勢,是當地除草、掰石、開山的好把手。他經常和茶農們宅在小作坊里,研究新品種、試製新方法,頭髮變了、皺紋深了全不在乎。
 
  幾年間,黃桂祥利用節假日和出差業餘時間,跑遍了全國主要茶區。有一次,他早上從潮州出發,一天時間經漳州、廈門、安溪、武夷四地,一天只吃了一頓飯。第二天,他馬不停蹄趕回鄉下指導改造工藝,三天內試製出以後影響茶界、被中國茶學會評為金獎的「杏仁香」高山紅茶,使「一片平凡樹葉」晉身了國家名茶行列。

每次回鄉,黃桂祥都和鄉親們親切交談
 
  「雙腳插進泥土裡,身上才能長出花果。」
 
  黃桂祥是個執着而有眼識的人。經過前期近10年的山林採風調查,他在曲江、英德、乳源三縣區交界的莽莽山涯中,陸續發現散落着數萬棵喬木與半喬木野生茶樹。驚訝一個未被世人認識的「茶葉基因庫」就在眼前,他興奮地向當地政府部門推薦,請教廣東農業科學院和華南農業大學等權威專家,逐步引起茶界和地方黨政重視,無意中打開了當地野生古樹茶「產學研」合作的山門,一批茶研成果正在跨市縣醞釀、展示和推廣。
 
  2010年,他把握機遇,傾情推動韶關市曲江區政府成立了「羅坑茶保護與開發辦公室」,並指導制定了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動員村民恢復管理原有茶山、茶園。2011年3月,在他的指導下,引入高標準、規範化的管理,率先成立了「廣東雪花岩茶業有限公司」,當年即帶動了全鎮茶葉採摘、加工、銷售等系列工作,很快被評審為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近幾年,羅坑鎮茶葉生產收入占當地GDP的五成多,茶農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是6年前的10倍,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品牌體系基本形型,並連續舉辦了6屆羅坑茶文化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態產業示範基地。
 
  在經濟效益面前,他始終堅守着一名共產黨員的紀律和規矩。「這些年來,他出錢、出力、出點子,賺到的錢全部是廠家或茶農的,而自己樂見其成,分文不取。」雖然工作在廣州,他和妻子卻至今還住着單位在上世紀分的福利房。黃桂祥說:「困難的事情苦着干,複雜的事情公平着干,就能打贏扶貧攻堅仗。我是一名受黨培養30多年的黨員,能為家鄉和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用情用力」引來「源頭活水」
 
  早些年,黃桂祥只要一回鄉就忙得脫不開身,一邊是鄉親們爭先恐後地找他解決問題,一邊要走家串戶去做村民謀出路的思想工作,常常半天喝不了一口水。
 
  如今,他發現回到家鄉後竟然閑下來不少。原來,當年黃桂祥走家串戶動員的群眾,有的主動「走出去」報名參加評茶師、茶藝班和茶文化課程了,有的在茶田裡忙活得熱火朝天,甚至有的村民還作為「種茶專家」,被邀請出去開講座、當師傅。當地的茶藝員、評茶師、茶葉工匠等專業人才陸逐湧現。「我再不加把勁,都要被他們甩在後頭了。」黃桂祥打趣說。
 
  看到家鄉扶貧培養出來的人,主動求知識、求誠信、求創新,黃桂祥打心眼裡高興。從「你來扶貧」到「我要脫貧」,從「坐等幫助送上門」到「走出去主動學習」,曾經落後的山鄉一派生機旺盛的發展勢頭。
 
  在二十多年的扶貧時間裏,正是黃桂祥在省稅務局機關獨當一面、為稅收事業頻頻創新的時段。他為民奉獻、專兼有餘,從沒有無故曠過半天班、請過一天假。為了節省時間,他經常利用往返的時間思考明天上班的工作任務,甚至有好幾次因為想着工作分了心,把車開進村溝里。「我不少工作上的點子,可都是往返韶關廣州的這條路上想出來的!」
 
  工作上,他兢兢業業、成績斐然,早年在佛山市牽頭首創「稅銀庫一體化系統ETS」,在全國財政、稅務、銀行跨部門聯合推廣至今;他主持稅務門戶網站,連續9年榮獲全省政府網站測評一等獎,成為廣東省政府網上辦事大廳原型單位之一;如今他依然奮戰在轟轟烈烈的稅收征管改革第一線……近年來,黃桂祥先後被評為「廣東地稅十大感動人物」「全國電子政務先進個人」「南粵新鄉賢」「廣東好人」,2019年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山不爭高自成峰,水不溢聲流更遠。在當地群眾眼裡,黃桂祥成為了大家的精神支柱,上至八旬老人,下到小學生,無論是深山瑤胞,還是鄰村姑嫂,只要一提桂祥,一提祥哥,無不肅然起敬。
 
  「其實也簡單,就是有想法,付出行動,堅持下來。」在黃桂祥眼裡,二十多年來的鄉村振興之路並沒有捷徑。站在山崗上,遠眺巍峨的群山和秀美的家鄉,他漸漸紅了眼眶:「這些年的努力,一切都值得。今後我要繼續與困難同行,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