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寫在第二十一屆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舉行之際

2019-10-2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湘江之濱,再度高朋滿座——以「綠色與品牌·交流與合作」為主題的第二十一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10月25日在長沙隆重開幕,來自三十八個國家的三千多家企業共襄這場農業盛會。
 
 
  中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起源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從泥土裡拔地而起的民族。曾幾何時,我們在積貧積弱的泥沼中掙扎,在歷史的苦難中艱難匍匐,然而今天,我們終於站在了偉大民族復興的近點,迎來了八方賓客的認同。70年來,中華兒女奮發進取,趕走了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飢餓夢魘,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傳統的農業大國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向著農業強國急蹄奮進,大步流星。中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了全新的時間節點,邁進了興農強農的新時代。
 
 
  農興則民富,民富則國強。湖南農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湖南道縣出土玉蟾岩出土的稻穀,表明早在1萬年就有人類祖先在這裡農耕生活,而在唐代湖南已成為「九州糧倉」之美譽,更因為稻穀是當時的重要稅源,曾有「今天下江淮為國命」之局面。傳統農業大省湖南可謂傳統農業大國中國的縮影,而奮發圖強、只爭朝夕的湖南可謂是強勢崛起、激流勇進的中國樣板。
 
  三湘兒女百折不撓,三湘大地日新月異。七十年來,湖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實現六次飛躍,大幅度增長,1949年的640萬噸到穩定在3000萬噸以上,為確保國家糧食戰略安全和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湖南以佔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佔全國6%左右的糧食,農業生生產力水平不斷攀升,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農業發展方針成效顯現。截至2018年,湖南全省優質稻突破4000萬畝,高檔優質稻突破1200萬畝;全省農機總動力由1949年的0.10萬千瓦增長至2018年的6340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3.8%;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5213.5億元,是1949年15.84億元的329倍;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年銷售收入突破1.65萬億,躋身全國七強。城鄉居民的「米袋子」供給充裕,「菜籃子」時鮮豐盛,「果盤子」品種豐富,由過去的「有啥吃啥」到如今「吃啥有啥」。
 
 
  「湖南茶油」「湖南紅茶」「安化黑茶」三大區域公用品牌聲名鵲起,古丈毛尖茶、麻陽冰糖橙、新寧崀山臍橙、江永香柚、炎陵黃桃、靖州楊梅等一批農產品特色品牌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位於洞庭湖區的南縣,因地制宜發展稻蝦綜合種養50萬畝,年產值達100億元,「南洲稻蝦米」成為湖南首個進軍香港市場的湘米品牌,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品牌強農、「湘」品出湘、綠色發展正成為瀟湘三農的新方向。
 
  就在農博會開幕的前三天,第三代雜交稻進行了第一次測產平均畝產達到了1046.3公斤,正在向每畝1200公斤衝刺。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鄒學校、官春云為代表的一批湘籍農業科學家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讓世界認識今天的湖南農業。
 
  當前,湖南通過推進農業「百千萬」工程及「六大強農行動」,通過確立十條優勢農業產業鏈,攥緊拳頭精準發力,加快建設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全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有着較大提升,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湖南農民快步邁入全面小康之路。今天的湖南正在以科學技術為驅動,着力推動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湖南正在以時不待我的勢頭和只爭朝夕的勁頭,全力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趙啟東 余立瀾)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