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林麗青 報導:83歲的戴阿姨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多年,一直堅持長期服藥。近日,戴阿姨突然出現連續胸悶和嘔吐,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查出急性心梗。幸運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胡盛壽院長在深圳阜外醫院為戴阿姨實施了全麻改良微創體外循環下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中共搭3根橋,為患者解除了病痛。這是該院目前年齡最大的心臟搭橋手術患者,也是深圳阜外醫院首例應用微創體外循環技術開展的搭橋手術。
八旬老人心臟三支血管嚴重堵塞
據戴阿姨的女兒介紹,戴阿姨約40年前就患有高血壓,近十年前又查出患有高血脂,老人多年來一直堅持服藥。但近年來,隨着年齡的增大,身體不如從前,偶有胸悶、心悸的不適。10月13日,戴阿姨突然感到胸悶和心絞痛,持續20分鐘後逐漸緩解;10月14日早上,再次出現心前區壓迫樣疼痛,並且嘔吐,持續約1小時。戴阿姨的女兒周女士覺得不對勁,便帶母親來到了阜外醫院深圳醫院,經過檢查發現是急性心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隨後的心臟造影發現,戴阿姨的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左冠狀動脈迴旋支都發生比較嚴重的狹窄,有的狹窄率甚至達到90%。阜外醫院深圳醫院外科管委會執行主任馬瓊會診後建議患者儘早手術治療,考慮到患者三支病變,放置支架可行性不高,建議實施開胸心臟搭橋手術。
由於患者年過八旬,又伴有多個慢性疾病,周女士比較擔心母親能否承受手術。之後,周女士經過多方打聽和考慮,在馬瓊主任的耐心解釋下,患者及家屬終於下定決心接受心臟搭橋手術。「馬瓊主任的談話,打消了我心中的疑慮,他給我講解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周女士說。
運用微創體外循環新技術完成心臟搭橋手術
阜外醫院深圳醫院召集了多學科進行會診,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考慮到戴阿姨已經83歲,年紀大,體質弱,在進行體外循環時,採用改良微創體外循環技術,減少體外循環對戴阿姨身體內環境的打擊和血液的破壞。
據該院體外循環科主任、外科管委會副主任姜福清介紹:體外循環技術就是在心臟手術過程中把流經心臟的靜脈血液通過一次性插管和特殊管道,引流到膜肺儲血罐內,再通過體外循環機泵入膜肺將氧合後的血液回輸患者的動脈系統內,在心臟停跳實施心臟手術的過程中,維持患者的組織代謝及各臟器的功能,也稱生命支持技術,用體外循環機和膜肺代替心臟和肺臟工作,並且手術中灌注心肌保護液讓心臟停跳,使心臟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利於外科手術操作,同時通過左右心吸引泵,為外科醫生提供無血或少血的術野。體外循環技術是對人體非生理狀態下的生命支持,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副損傷和內環境的破壞及影響,給患者術後恢復帶來很大的麻煩。但這個患者術中採用的是改良微創體外循環,使用改良微創體外循環裝置,使患者自身血液接觸異物的表面積更小,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體外循環對患者內環境的影響以及機體的應激反應,特別適合體重小、血紅蛋白低、年老體弱的患者。據悉,該技術在北京阜外醫院屬於比較成熟的技術,首次在深圳阜外醫院應用。
11月2日,在心外科、手術室、麻醉、體外循環等多個團隊的合作下,胡盛壽院士為患者在全麻改良微創體外循環下實施了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中共搭3根橋,通過移植患者自身的血管,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遠端之間重新建立血管通道,使血液繞過狹窄部位到達遠端,手術進行的非常順利,術中沒有輸血。術後,外科管委會總護士長曾麗華帶領護理團隊對患者進行了精心護理,患者拔管當天就能在床上進行簡單活動。
目前,患者已經逐漸康復,胸悶心絞痛完全緩解,活動能力較術前明顯改善,將於近日出院。
據馬瓊介紹,冠心病三支病變患者,是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的適應症,一般都是建議外科搭橋治療。冠狀動脈一共有三支主要血管,如果採用介入治療,要放置多個支架,不僅價格貴,術後還容易出現再狹窄,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應首選外科搭橋。搭橋手術一般是用身體其他部位取下相對不重要的血管(如內乳動脈、大隱靜脈等)搭建在原來堵塞的血管兩端,代替堵塞的血管為心臟供血。「冠狀動脈相當於心髒的供血公路,冠心病就是公路上發生了交通阻塞。搭橋手術則相當於建了一條新路。」馬瓊說。
高齡不再是搭橋手術的禁忌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院長助理、麻醉科和術後恢復室主任、我國著名心血管麻醉專家李立環告訴記者,得益於心血管外科的迅速發展,高齡已不是心血管外科手術的禁忌。在北京阜外醫院經常可以見到七八十歲甚至九十歲高齡的老人做搭橋手術,不少老人術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此次在深圳開展的這例手術,患者術中非常順利,術後恢復也很快。
李立環說,開展高齡老人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離不開一個好的外科團隊。目前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擁有一個由外科、麻醉、體外循環、和護理醫護人員組成的精湛技術團隊,在心血管外科手術方面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手術可以明顯解除病痛,改善生活質量,希望患者不要因為年齡過高而輕言放棄,應積極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