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王娜 報導:「西晉倫常南粵士,六年廬墓一生心。」12月31日,深圳第二屆「黃舒·孝文化節」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文藝匯演在寶安區新安街道上合花園正式拉開帷幕。「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孝德精神」是新安文化發展的一大主題,在活動現場,深圳市寶安區黃舒孝德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寶安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新強,新安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曦等為新安孝德模範代表頒獎。本次活動將持續到1月2日,精彩紛呈的節目、琳琅滿目的特色美食、傳統手工藝展示及互動體驗環節,將全方位展示在新安根植千年的傳統文化。
弘揚新時代「孝德」精神
2019年,新安街道育新人興文化強社區一號文出台,「百千萬、中樂坊、大講堂」文藝活動高潮迭起;寶安區文聯12個直屬文藝家協會新安分會相繼成立;「海雅杯」、「閃酷杯」音樂達人品牌活動覆蓋灣區,上川黃連勝醒獅、合成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順利;黃舒孝德文化研究會、胡琴藝術協會相繼成立;同時還為全國文明城市省模擬測評工作寶安區獲得全市第一貢獻出實實在在的新安力量。
活動當日,深圳市寶安區黃舒孝德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為寶安乃至深圳又增添了一枚文化標誌。記者了解到,該研究會是經深圳市寶安區政局、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批准成立的社會文化團體,旨在發掘孝子黃舒的歷史,研究傳統孝德文化,組織會員開展孝德文化公益講座,傳承孝德精神,並賦予宅新的時代含義。
「今日寶安,四季之聲、揚帆遠航,文化春風音樂盛會處處奏響;今日新安,粵劇合唱、大王華光、胡琴醒獅民俗文化個個精彩」。 新安歷史久遠,文氣鬱郁,孕育出南粵孝子黃舒歷史文化名人,在這一片土地上,述說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將孝德精神、淳樸民風一代代相傳下去。
千年文脈再續輝煌
上合村人傑地靈,底蘊深厚,傳承了一批文物古迹和文化遺產。早在1998 年 ,上合黃氏宗祠(含祠前月池)、西庄書室、大王古廟等,被深圳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以來,在寶安區、新安街道的支持下,上合古建築群修繕工程啟動,對其中黃氏宗祠、大王古廟、西庄書室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黃氏宗祠在今年順利完成了修繕任務。
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古老的上合村漸行漸遠。600 多年來,上合人見證了自己的村莊在這塊土地上滄海桑田的變化。除了古建築群,上合村還孕育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獅團傳承人黃興良先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帶領醒獅團屢創佳績,獲多項殊榮。如今,黃連勝醒獅團現有成員超300人,武術教練黃錦勝、獅藝教練黃照泉皆為黃連勝得意門生,他們以實際行動支持獅團的發展,為傳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創建文明、和諧社會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體驗傳統美食「上合味道」
精彩紛呈的節目、豐富的互動體驗環節,再加之傳統美食集結,更有糖畫、剪紙、油紙傘、風箏、茶藝等傳統手工藝亮相展板,當日的活動現場,熱鬧非凡。
揼揼餅、壽粉、茶粿、櫓罟方粽、糖不甩等眾多美食,讓人垂涎欲滴。作為寶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川櫓罟方粽」始傳於清末,迄今已傳四代。所用櫓罟葉據《綱目拾遺》、《陸川本草》、《生草藥手冊》、《中華本草》及《本草綱目》等古籍、醫書記載,櫓罟具有補脾胃、固元氣,消痰,解酒毒、治疝氣,糖尿病、煎水洗愈汗癬及去眼翳等多種功效。
「裊裊炊煙伴夜星,煮糖搓粉殷切情,木模木棍歡顏印,最愛年終打餅聲」。 春節前夕,上合人都會和相熟的鄰里一起製作做揼揼餅,以粘米、花生等常見農作物作為主要材料。上合的揼揼餅與其他地方的炒米餅外形類似,但風味更獨特,帶有濃濃的花生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