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連日來,貴州省沿河縣重點聚焦產業發展、補齊短板、復工復產、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白葉一號」基地建設等工作,一手抓在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確保上半年所有剩餘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22個未出列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整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
近日,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志強村「白葉一號」茶葉基地,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雲霧中,遠遠望去,一大片一大片茶葉,綠綠的,嫩嫩的,生機盎然。走近細看,每一株茶樹上都吐出了新芽,長勢十分良好。基地里100多位村民一字排開,手握鋤頭,一邊有說有笑,一邊鋤着雜草,臉上的笑容溢於言表。
「沒有這個茶葉基地前,每年就靠在家種植傳統農業維持生計,生活十分艱難。自從建起了這個茶葉基地,就一直在基地上務工,每年收入達萬元以上,家中的生活才有了改變,經濟也才活起來。」村民肖國花說。
該村有704戶2700多人,還有未出列貧困戶23戶53人,貧困發生率1.96%。自「白葉一號」落戶該村後,每戶村民平均務工可增收1700多元。
「我們『白葉一號』基地每年除草和施肥4—5次,現在每天務工人員120人左右,這些人都是本村村民,覆蓋村裡所有貧困戶,每年合作社支付群眾勞務費120萬元左右。」合作社負責人張勇說。
「自「白葉一號」落戶中寨鎮以來,該鎮便迅速調整產業結構,動員群眾減種低效農作物面積,大力發展茶產業,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如今該鎮在志強、金山等八個村發展了茶產業8500畝,其中「白葉一號」茶葉已發展到5000畝,可帶動該鎮7000多群眾增收。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將『白葉一號』種成感恩茶、脫貧茶、致富茶和生態茶。」中寨鎮黨委書記譚鵬飛介紹說。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該縣採取縣領導掛牌督戰和長短結合的方式,在推進白茶基地建設的同時,抓好辣椒、酒用高粱等「短平快」扶貧產業,並通過「村社合一」「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將發展任務分解到各鄉鎮、村居,實現了「村村有脫貧產業,戶戶有增收」的目標。
沿河縣委常委、紀委書記、中寨鎮縣領導掛牌督戰指揮部指揮長馮小紅介紹說,自「白葉一號」落戶中寨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基地建設與發展作為重大戰略來重點安排,重點推進,制定了嚴密的工作措施,嚴格採取「一天一調度」的方式,統籌推進水、電、路、訊、房等配套項目建設。下步將繼續做好基地建設『上半篇文章』,切實做好基地發展的『後半篇文章』。
近兩年來,該縣嚴格按照產業「八要素」要求,不斷加快500畝壩區建設和調整產業規劃布局,採取「企業+園區+農戶」等多種模式,推進生態茶葉、空心李、白山羊、果蔬、中藥材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壩區內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鼓勵有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展、推動「村社合一」合作社開展實質性經營,大力發展種植「訂單農業」,推動「沿貨出山」,帶動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今年我縣在產業發展方面,除做強生態茶、空心李、白山羊等特色產業外,還要狠抓12個壩區建設,力爭壩區平均畝產值達8500元以上。同時集中力量、集中要素、集中連片發展辣椒、酒用高粱、食用菌、生態雞、生豬養殖等「短平快」扶貧產業,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戶戶有脫貧增收項目。」縣扶貧辦副主任肖彥介紹說。
此外,今年沿河自治縣將圍繞「三率一度」目標,堅持縣、鄉、村分級掛牌督戰原則,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產業就業扶貧督戰到村。並按照「全覆蓋、督死角、查問題、抓整改」要求,聚焦產業發展、補齊短板、復工復產、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等工作,明確督戰時間、督戰對象、督戰方式、督戰重點、督戰保障等進行入戶篩查,邊督查邊整改,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確保上半年將剩餘貧困人口6612戶20239人和未出列貧困村22個達到脫貧標準。
「我們將按照中央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求,結合省市掛牌督戰的目標和任務,我們必須要再加把勁,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由縣、鄉、村三級掛牌督戰領導幹部分階段、分重點抓好產業發展、教育扶貧、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農村飲水安全、鄉村治理等「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短板,實行是「一天一調度,一天一通報,一天一研判」,迅速解決相關的問題。」沿河縣副縣長溫亞洲介紹說。
目前,該縣對幹部實行責任到人,責任到崗,責任到時間,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幹部將嚴肅處理,確保政令的暢通,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兩場」戰役,順利迎接國家對沿河脫貧攻堅的評估和驗收。(黃慶松 楊友 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