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朱樺 報導:記者從廣州市科技局了解到,近年來,廣州着力深耕科學發現,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取得了顯著成效。26個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省的52%,同比增長23.8%;由廣州牽頭完成(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或人)的獲獎項目有9項,佔全省的90%,同比增加了28.6%。廣州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由2017年第63位、2018年第32位提升至2019年第21位;在英國《自然》雜誌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廣州居全球第25位,在入選的中國城市中,從2015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
記者了解到,廣州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人才支撐」全鏈條創新發展規律,按照「尖端引領、協同融合、開放共享、體制突破」的思路,大手筆引進「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台」,着力構建以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以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以4個省實驗室為原始創新主平台、以多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技術供給主平台的「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台體系。
「1」——以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以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建成空間布局相對集中、科研資源共建共享、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區,打造上天(空間科技)、入地(地球科學)、下海(國際海洋科學)的原始創新策源地,支撐南沙科學城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目前,已明確入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端研發及重大創新平台等15個項目,一期土地平整已完工,正在推進一期首批項目相關建設工作。
第一個「4」——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建設國家級科研基地
圍繞深海、深地、深空等科技前沿領域,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啟動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等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原始創新「源頭活水」,搶佔深海生態領域、空天往返和臨近空間技術領域國際領跑地位,開啟極端環境下海洋科考新模式,推動細胞治療新一代醫療技術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
第二個「4」——以省實驗室為原始創新主力軍,打造國家實驗室梯隊
立足國際化、高起點,加快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4個省實驗室建設。出台《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創新發展若干政策(試行)》,實現經費使用、成果轉化等制度創新。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單位參與建設,匯聚16個院士團隊的47個高層次科研隊伍,實現我市科研經費首次跨境撥付香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牽頭攻關的磷酸氯喹治療納入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指南第6、7版,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已在國內7家醫院及伊拉克、澳門等國家地區推廣應用並獲省向聯合國推薦全球推廣。
「N」——以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技術供給主平台,帶動國家戰略級新興產業發展
成建制、成體系、機構化引進中國科學院系統高水平研究院、復旦大學等國家級大院大所和頂尖高校落戶,積極推進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10餘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建設。其中,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硬科技創新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廣州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等6家已獲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認定(佔全省的75%)和定向支持,共獲省財政資助2.38億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研發非接觸式多體征監測系統部署至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並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應用推廣;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在疫情爆發初期,迅速啟動檢測試劑盒研發並進入國家葯監局快速審批,在武漢疫區的定點收治醫院開展臨床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