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秦炳煜 柏永 報導:日前,安徽省政協常委、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在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江淮時報》發表題為《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署名文章。他呼籲,「十四五」期間,安徽省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的跨越,必須更加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高位謀劃、高位推動,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堅定的目標追求和路徑選擇。
上述文章分析指出,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標誌,是實現產業興旺和夯實小康社會基礎的重要抉擇,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但是,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一,綜合實力不夠強,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二,產業集聚不夠高,缺乏叫得響的產業集群品牌和知名企業品牌。其三,產業融合不夠緊,一二三產業相對獨立,主體融合、業態融合、利益融合差距不小。其四,發展模式不夠新,綠色發展、區域共用品牌建設滯後,歷史品牌溢價能力低。其五,要素活力不夠足,農產品加工業對資本、土地、技術、人才等吸引力不足,要素保障能力不強。
農業是安徽省的基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着農業和農民,一頭連着工業和市民,既深刻影響農村治理體系,又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楊增權認為,「十四五」期間,安徽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的跨越,必須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堅定的目標追求和路徑選擇。
五項對策助推鄉村振興
鑑於此,楊增權提出五項對策,包括圍繞「高站位」,提升發展理念;圍繞「大建設」,補齊發展短板;圍繞「大集聚」,優化產業佈局;圍繞「大融合」,深化產業內涵以及圍繞「大投入」,強化政策保障。
其中,關於提升發展理念,他呼籲各級各部門要按照「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主任務、主抓手,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立足資源稟賦,在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的定位中找准角色,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加快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從分散佈局向集群發展、從單鏈發展向產業融合轉變。
關於補齊發展短板,他建議用「個性化+普惠性」政策引導更多的資源要素向農產品加工業聚集,解決做大的問題,實現安徽省農產品全部初加工;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高質化的特點,不斷拓展市場空間,解決做優的問題;要密切跟蹤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在農業中應用,將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導入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解決好做強的問題;要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延長產業鏈條,豐富業態,突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
關於優化產業佈局,他認為要明確凡是列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水產品主產區的縣(市),都要佈局加工產能,至少建設1個以上農產品加工示範區,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向優勢區域、物流節點聚集,改變加工在城市、原料在鄉村的狀況;要圍繞重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採取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推進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催生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合肥、阜陽、滁州等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好的地區,要謀劃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對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產業分工。
關於深化產業內涵,楊增權指出三個方向,一是立足加工抓附加值提升。圍繞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產物利用加工這三個層級,通過政產學研金聯合共建農產品技術集成基地,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核心裝備創製,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提升增值空間。
二是以特色資源增強競爭力。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技藝、特色文化,以品質調控、營養均衡、清潔生產提升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生態價值,開發綠色、養生、保健等功能產品,增強對消費者的吸附力。
三是完善優化產業鏈。以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延伸產業鏈,以信息技術打造供應鏈,以豐富業態提升價值鏈,加工業要向前後兩端延伸,統籌推動原料生產、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市場消費等上下游產業有機銜接,積極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旅遊、文化、科普、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串珠成線、集群成鏈。山東「濱州模式」可資借鑑。
此外,在強化政策保障方面,他認為要堅持「突出重點行業、注重發展前景、扶大扶優扶強」的理念,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業;創新銀擔合作模式,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發揮省級農業產業化基金作用,撬動更多的產業資本、金融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業;落實農業設施用地政策,讓好項目能落地;強化領軍企業家隊伍建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頭雁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