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志富才致富,更能永遠保持達族村在小康路上不掉隊。」這是日前記者採訪黑龍江省富裕縣司法局派駐塔哈鎮庫木達斡爾族村第一書記張海峰時他的開場白。
就是為了這個奮鬥目標,張海峰在進村幫扶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裏沒少動腦筋、辦實事,在率領隊員一舉實現全村脫貧摘帽目標的基礎上,堅持做到扶上馬、送一程,為這個達斡爾族村在小康路上永不掉隊勤勤懇懇地忙碌着。
「施策,落實落靠『兩不愁三保障』是關鍵。」張海峰介紹說,全村貧困戶、中低保戶、五保戶、危房戶都需要政策兜底和扶持,且必須因人因戶精準施策。
近三年來,該村實施產業帶動85戶、勞動就業53戶、發展教育扶貧5戶、醫療救助4戶、保障兜底67戶。同時,為更好改造危房,他考慮到村里大都為老弱病殘及鰥寡孤獨戶,與村里商定統一僱用鏟車、汽車運砂石打地基,千方百計壓縮危房改造成本,使翻建每平方米房造價低於750元,補助資金可建35平方米,不足部分村集體補上,確保了34戶危房戶提前喜遷新居。
「脫貧,產業支撐是根本。」張海峰介紹說,做到這一點,不僅能脫貧,永不返貧也才能有保障。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他幾次赴外地考察學習,還請省農科院、市縣等專家實地踏查,與村里幾番論證,並得到鎮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最後決定以村集體帶動形式實施,利用貧困戶貸款建設溫室大棚。種植平菇現已達效,有10餘戶因此實現脫貧致富,還帶動30餘戶增收。
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堅持因地、因戶、因人制宜,全村水稻種植從無到有,擴大到3500畝,畝收入比種玉米增收兩三倍。推廣西瓜、甜瓜生產,全村發展到10多戶。發展規模養殖業,全村有10多戶成為了肉牛、育肥豬等專業戶,有的戶年收入10萬餘元。還通過「派出去學、請進來教」,使打工的村民學到一技之長。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平均每年外出務工農民近300人,總收入突破了500萬元。
在扶貧工作中,張海峰幫助村民自力更生造血,還積極藉助外力,全力爭取上級幫扶資金支持。如今,全村村內主幹路、巷路硬化道路17.7公里、硬化率達95%以上,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難;建設村民休閒活動廣場一處,面積6500平方米,廣場內安裝涼亭1座,鋪設甬路1350米,安裝健身器材15套、籃球架1套;組建農民文藝宣傳隊2個,添置鑼鼓音箱2套,建設籃球場地2個;加強了文化書屋、電教室等基礎設施建設;整修邊溝2200延長米,加寬道路2200延長米,安裝路燈165盞;依法依規拆除了違章建築,統一新建蓋頂院牆5400延長米;為保障村民冬季活動有個暖屋子,幫助新改造180平方米活動室。
硬件設施的投入,不僅優化了村民居住環境,豐富了村民業餘文化生活,也使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全體村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精神面貌積極向上,民風更加淳樸,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裴振萍 張曉磊 申震 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