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為合肥市自來水一廠供水使命的完成,1987年以後興集二站轉為專門從事農業灌溉,並最終於2004年停用,隨後處於閒置狀態。
由於這座蘇式的站房建在近11米深的窪地中,積水需要靠水泵排出。可惜的是,2015年這片區域的排水管道被周邊施工項目挖斷後,積水無法及時排出,窪地成了水塘,這座蘇式建築也被浸泡在水中,水位最高時淹到了四層樓高的屋檐下。
好在房屋建築質量好,後來積水排出後,只造成了牆皮的脫落,建築主體沒有大的破壞。不過站房內部也由於長期浸泡,沉積了一層厚厚的淤泥。裏面的配電櫃和生鏽的水泵機械也被保存了下來。
「閒置」電灌站蛻變市民公園
探訪當天,在站房周圍的窪地和土坡上,挖掘機和工人們正在進行土方施工。原來,這裏正在被擴建成近10.5萬平方米的電灌站公園。令人欣慰的是,這些老房子和大樹都被保留了下來,免於被拆除的命運,等待下一步的改造利用。
據建設方介紹,電灌站公園從去年9月開始施工,目前,工程已經接近尾聲,將於今年年底竣工。公園內新建了園路、綠化和小品景觀、停車場、修整了原有的水面等。未來,市民們可以來這裏休閒遊玩,了解電灌站和包河區水利發展的歷史。
這座電灌站也將從一座「百草園」,蛻變成一座市民公園,繼續續寫它的輝煌。
從最早的方橋電灌站,到最大的興集電灌站,在各級支持下,當時還陸續建造了汪潦電灌站(1959年建造)、東林電灌站(1978年建造)等電力排灌站和各類農田灌溉水利設施,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據1991年2月編寫的《合肥市郊區水利志》記載,截至1989年底,當時的老郊區全區16個鄉(鎮)共建有固定電力排灌站182個,機電裝置266台套9070千瓦,有效灌溉面積達8.6萬畝。
隨着城市的發展擴張,這些電灌站灌溉、供水的作用逐漸萎縮,取而代之的則是越來越艱巨的城市防洪和排澇任務。
「我區位於合肥城區南緣、巢湖北岸,全區地勢較其他城區低,東西有兩個大圩,中間有16.8公里湖岸線,是合肥唯一臨湖城區,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塘西河等4條城區主河流均在我區入湖。一到汛期,就可能面臨上游來水、城市積水、圩區內澇、湖水頂托、大浪拍岸的五重壓力」。包河區農林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歷屆黨委政府都極為重視水利工作,一座座現代化泵閘站也逐漸登上歷史舞台。
現代化泵閘站成新地標
圓形鋼結構玻璃幕牆建築璀璨奪目,粉牆黛瓦的中式建築小家碧玉,半地下式堆土覆蓋式建築沉穩低調……在包河區的一些重要河口,一座座獨具特色的現代化泵閘站,成為包河區防汛抗洪的重要工程保障,也成為該區的一個個新地標。
在塘西河河口,環巢湖大道北側的一幢圓形鋼結構玻璃建築在陽光和綠樹的映襯下光彩熠熠,格外引人注目。原來,這幢形似UFO的建築為亞洲首個圓形閘站——塘西河河口閘站。閘站按照50年一遇洪峰流量全部自排,100年一遇巢湖水位擋水防洪要求設計建造。
「旋轉閘門有1800噸重,直徑有50米。」許友介紹,塘西河河口閘站樞紐地面高14.5米,泵站等建築物均位於地下。地面以上為直徑55米圓形建築,總體建築佈局與上游生態濕地和下游環湖大道交相輝映。「閘站對防止閘外巢湖水倒灌、阻擋藍藻入侵、及時排除塘西河內澇以及維持平時景觀水位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濱湖新區環湖北路與衡山路交口東北側,2018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的徐河閘站樞紐工程顯得並不起眼。在半地下式的泵站內,7台套德國進口潛水泵,總功率達2870千瓦,設計流量45m3/s,泵站採用了自動化控制管理系統,只要在電腦屏幕上點一點按鈕,閘門就自動開啟或關閉,並能精準進行各項操作。除了採用了自動化控制管理系統,該站房建築還配有日光照明系統,更加節能減排。
與徐河和塘西河閘站不同,位於煙墩街道的北澇圩閘站更加原生態,該站房為半地下式,採用堆土和綠化覆蓋,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同時,上游新修河道6.05公里,沿河佈置30公頃生態濕地。對上游濱湖新區十幾公頃區域內調蓄洪水、調節氣候起到重要作用。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包河區十五里河、徐河、北澇圩、關鎮河河口閘站相繼投入使用,淝河、派河、十五里河、關鎮河等河道整治工程陸續完成。泵站排澇流量由不到60m3/s,提升至220m3/s,防洪排澇能力位於全市城區首位。今年汛期,區管11座固定排澇站48台套水泵開機12367台時,排出水量達1.18億方,接近常年平均排水量的4倍。
超百年一遇的高水位,也導致包河排澇站機電設備因長期超負荷運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目前,該區已經啟動災後水毀修復計劃,預計在明年汛期前,可以完成對塘西河、北澇圩、徐河、關鎮河等閘站的修復工作。屆時,它們又將重現往日的神采。(葉玉庭 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