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甘肃 > 特别报道

一個都不能少 甘肅張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摘帽

2020-12-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甘肅省張掖市市長謝又生15日於甘肅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披露,該市被納入全省國家片區外「插花型」貧困片帶扶持範圍的甘州區、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縣5個縣區先後脫貧退出,1.64萬戶5.3萬名貧困人口目前已全部脫貧摘帽。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100%、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率和貧困人口參保率均達到100%、鄉鎮客運站覆蓋率100%、貧困村硬化路通村率100%、建制村客車通達率100%、動力電到村率100%、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率100%、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100%……謝又生用上述一組數據概括了該市脫貧攻堅以來取得的成就。
 
    「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謝又生說,目前張掖市農村危改任務全部完成,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用電難、飲水難、用網難等問題得到普遍解決。
 
發布會現場

    農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年增33%
 
    「我們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市發展大局統籌謀劃、全力推進,特別是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積極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後發優勢明顯增強。」謝又生說。
 
    記者了解到,張掖市引導扶持貧困片區和群眾大力發展玉米制種、高原夏菜、中藥材、馬鈴薯、食用菌、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全市65個貧困村特色產業已發展到10萬畝,有力地支撐了群眾穩定增收。同時,通過支持農字號龍頭企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積極吸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如海升一期20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建成投產後,就吸納了扶貧搬遷戶250多人就業,人均月收入達4000元。
 
    同時,引導貧困戶以土地、勞動力入股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企業+貧困戶+市場」模式用資源換收入。目前,全市參加專業合作社貧困戶近1萬戶,65個貧困村建成各類合作社404家,吸納180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如臨澤縣五里墩村36戶貧困戶將200畝土地和勞力入股發展訂單蔬菜,戶均增收1萬多元。
 
    此外,還通過駐村幹部、電商企業引導聯繫,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農特產品,目前已累計建成貧困村電商服務點65個、網店600多家,全市電商扶貧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實現「全覆蓋」。一批貧困村農產品通過電商遠銷全國各地,僅臨澤縣沙河鎮明泉村,近年來通過網店、微店銷售土豬肉、土雞、土雞蛋等特色農產品,交易額達到300多萬元,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數據顯示,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9489元增加到2019年的14944元,年均增長9.5%;貧困人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394元增加到9976元(比全省整體農民人均純收入高347元),年均增長33%,增速高於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23.5個百分點。
 
張掖市市長謝又生發布相關情況

    去年鄉村振興戰略考核居甘肅第一
 
    記者了解到,該市從2018年10月開始,先行謀劃實施以「兩帶四區四線」(張民公路鄉村振興示範帶、張肅公路鄉村振興示範帶,城市郊區、鄉鎮街區、旅遊景區、各類園區,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旅遊景區沿線、生態走廊沿線)為重點的鄉村振興示範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核位列全省第一。
 
    謝又生介紹,張掖市率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發展以「四個百萬」工程(100萬畝玉米制種、100萬畝綠色蔬菜、100萬頭肉牛養殖、100萬畝優質牧草)、「六個區域特色產業」(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小雜糧、優質林果、花卉)為重點的綠色生態農業,着力打造蔬菜和肉牛「兩個百億元產業體系」,累計發展戈壁生態農業11.12萬畝。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種植技術和節能環保聚集度一流的海升第一座20萬平方米現代智能溫室建成投產,第二座23萬平方米現代智能溫室建成試運營,3×20萬平方米現代智能溫室啟動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示範項目。
 
    「組織實施10萬農民工技能培訓、產業組團引才、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張掖籍優秀人才回流計劃和鄉村振興『十業百社萬才』計劃(組建10個專家服務團,篩選扶持100個以上人才引領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用5年時間培訓10000名以上農村實用人才)。」謝又生說,目前已聘請專家72名、全職引進人才111名、培訓農村勞動力9.67萬人次,為4231名農村人才和企業人才評定了市內有效職稱。
 
    據悉,該市還採取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措施加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帶動鄉村振興向整體推進、全域拓展提升。(記者 寇剛 通訊員 丁月琴)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