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是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區,擁有非遺項目101項、國家級傳統村落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5個。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改革試點工作中,始終聚焦文旅發展引領區建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既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推動了地方文旅融合加速發展。
完善保護機制 強非遺根基
羌族草編非遺傳習
近年來,北川把非遺文化的挖掘、搶救、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利用自治縣立法權,高標準編制出台《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申報評定管理辦法》等政策,推進非遺與鄉村振興、產業佈局、城鎮建設、生態環保等規劃銜接,引領非遺保護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學化發展軌道。為加大非遺保護力度,每年落實文化發展資金1000餘萬元,推動建成非遺傳習所、非遺項目保護中心等場所40餘個,修繕提升碉樓、祭祀塔等標誌性建築100餘個。每年落實各級經費600餘萬元,保護傳承和開發羌繡、草編、水磨漆等非遺產品。通過挖掘整理非遺資源,出版非遺文化專集,製作非遺歌碟,創編非遺節目,打造舞蹈情景劇等。加強保護和傳承人才隊伍培養培訓,選配鄉鎮非遺專干23名,培養非遺文化志願者500餘名,每年開展非遺文化培訓近20000人次。選派20批次近100名非遺傳承人、文化企業骨幹赴清華、北大、川大等知名高校參加非遺專題培訓,與國內羌族聚居區、其它少數民族聚居區互動交流學習,提升非遺技藝傳承能力。
拓展傳承路徑 留住非遺文化
北川青片鄉西窩羌寨沙朗傳習活動
創新開展非遺「五進」活動,讓禹的傳說、羌笛、口弦等30餘種遺產進機關、學校、村寨、景區展示展演,「羌族草編進校園」、「羌族薩朗進校園」兩項成果入選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通過不斷深挖禹羌文化資源,傾力打造「大禹祭祀」、「羌歷新年」、「沙朗節」三大非遺文化節慶品牌。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尋根大禹故里、傳承中華文明」——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暨大禹祭祀典禮活動」,使大禹文化在國內外影響力顯著提升。「羌年」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北川對外宣傳展示禹羌文化的重要節慶活動。2020年「幸福羌年 五彩北川」羌歷新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3天時間共接待遊客41萬餘人次,帶動旅遊綜合收入4.8億元,土特產銷售1.3億元,創下歷史新記錄。針對邊遠山區地廣人稀的特點,依託廣播電視網絡、數字文化雲平台等載體,開發羌歌羌舞、風從羌山來、民族民俗等9個板塊,將羌族歌舞、羌繡羌茶羌漆技藝、大型非遺活動等20餘項非遺文化項目上傳送進農戶,受眾達15萬餘人,實現了「村村享、戶戶通、人人用」,該項經驗在2017年全國數字文化館試點工作督查會上做交流推廣。此外,組織縣內民間文化團體和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國際非遺節、第119屆廣交會等國際國內文化藝術展演、才藝比賽等非遺節慶會展活動,推動禹羌文化走出去。僅2019年,北川文化企業走出國門14批次,走出省、市45批次。羌族草編非遺傳承人黃強入選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今年入選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持項目。羌繡《飛天吹簫仙女》、《富貴禎祥》送展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峰會,實現了推開國門、走向世界。
優化發展模式 非遺產品「俏」起來
民俗文化巡遊展演
推動「禹羌部落」、「北川羌繡」等10餘項非遺項目商標註冊,苔子茶、花魔芋榮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羌繡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匯德軒等兩家企業被命名為「十三五」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免費為非遺文化企業提供生產性傳承保護場所,羌族水磨漆、古羌酒、北川臘肉等16家企業進駐生產性保護展示場所和示範基地。鞏固全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成果,圍繞天府旅遊名縣創建,建成非遺文化景區景點20餘個,研發文創旅遊商品3000餘種,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互聯網+非遺產品銷售」,依託餘杭電商「藍海」高地和「個十百千萬」電商工程,通過電商、村淘、展銷會、店鋪等平台,大力推動羌繡、水磨漆等100餘種非遺產品、1000餘種文創文博產品搭上網絡快車,讓非遺產品走出羌山、暢銷國內外,助力群眾增收創收。(張寶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