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平武縣、九寨溝縣申報的白馬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入選四川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據了解,平武縣白馬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基本範圍是以平武白馬人聚居區為核心,包括白馬藏族鄉、木座藏族鄉、木皮藏族鄉、闊達藏族鄉、黃羊關藏族鄉、龍安鎮6個白馬人聚居區,面積1961.86平方公里,總人口46359人,其中白馬人口為7233人。
近年來,平武縣委、縣政府堅持以「非遺傳承為核心,融入群眾生產生活為路徑,文化品牌塑造為目標」,全面踐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宗旨,白馬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其「跳曹蓋」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馬氈帽擀制技藝」等7項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馬民歌」等30項被列入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馬人民間建築工藝」等67項被列入平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泛開展白馬文化保護傳承活動
平武縣白馬文化保護區內的相關鄉鎮相繼開展白馬文化巡迴演出,每年在國慶、元旦、春節等重點時間段開展的展演活動不少於8場;組織白馬非遺節目參加省市縣舉辦的非遺日活動、旅遊節慶活動等,幫助白馬文化藝術團走出去參加諸如「馳援平武 重建家園」、「平武優質農產品進蓉城暨白馬非遺文化展示展演」、「旅博會」、「衢江—平武文化聯誼(民族團結一家親)」、「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系列活動」等;將白馬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中國報恩之鄉申報一道納入在上海虹橋機場、成都雙流機場、成都地鐵東站的宣傳推介。
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白馬文化進校園80餘場次,參加人員達26400餘人次,逐步從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參與模式。2018年開始,白馬文化歌舞作為陽光大課間活動在多個中小學開展,贏得師生們一致好評;每年組織非遺傳承人到各個學校就白馬語言、白馬歌舞等進行展示展演和教學。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從景區大型表演模式轉變為鄉村旅遊點遊客參與模式,堅持哪裏有遊客哪裏就有非遺文化展示,讓遊客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體驗民俗風情。
培育非遺項目和人才
在平武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實資金對平武縣吉祥白馬藝術團予以大力扶持,夯實白馬文化傳承發展基礎。每年舉辦非遺傳承人培訓班3期,培訓人員200餘人次,新培育不少於10個縣級非遺項目;同時依託「衢江—平武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支持,組織「吉祥白馬藝術團」到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進行集中系統培訓學習,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培訓3期,培訓藝術團成員40餘人次;在相關民族鄉成立了白馬文化志願者隊伍,引領幹部群眾常態化開展白馬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加大白馬文化相關的非遺項目申報,加強白馬文化非遺傳承人隊伍培養,夯實白馬文化傳承的群眾基礎。
調動幹部群眾積極性
倡導白馬文化保護區範圍內的鄉鎮幹部職工開展帶頭說白馬語言、帶頭着白馬服飾、帶頭唱白馬歌曲、帶頭跳白馬舞蹈、帶頭知白馬習俗、帶頭講白馬故事「六帶頭」活動,通過錄製漢語--白馬語對照音視頻積極推廣,邀請白馬藏族幹部領學、藉助「機關夜校」集中學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六帶頭」活動,解決白馬文化傳承發展工作中幹部「率先示範難」的問題。
恢復傳統民俗
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廣泛收集,制定「支持恢復白馬文化傳統民俗活動」方案,恢復木皮藏族鄉「蜂王會」、木座藏族鄉「清明歌會」、黃羊關藏族鄉「拜山節」、闊達藏族鄉「圓舞節」、白馬藏族鄉「白馬山寨歌會」5個傳統民俗活動,時間貫穿於每年3月至12月,依託恢復傳統民俗活動解決「群眾發動難」的問題。
積極推進白馬文化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成果收集工作
依託清華大學開展白馬文化文字研究,編撰《白馬藏族原始文字文獻解讀》(暫名)學術著作;依託白馬文化研究院籌備編撰《白馬文化民俗典籍》;依託江油幼專開展白馬文化傳統故事挖掘,籌備編撰《白馬文化傳統故事繪本》系列叢書。堅持做到資源普查、白馬文化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成果收集「兩推進」。目前,已完成《走進白馬藏人》、《白馬人之書》、《白馬部落》等6部文學著作和《美在白馬》、《白羽毛飄起來》、《心中的白馬》等3個音樂專輯,完成「白馬藏族文化研究系列叢書」文稿收集整理和刊印工作。(張寶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