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江上游,重慶市將生態保護,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作為一大工作重點,沿江區縣著力推進。重慶豐都縣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生態環境保護重任在肩。深入貫徹中央要求,落實重慶市委市府部署,勇擔上游責任,豐都縣黨政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著力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長江支流龍河豐都段碧波萬頃
「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豐都成立以縣委書記、縣政府縣長為雙總指揮,縣委常委、副縣長為指揮長,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為副指揮長,下設8個專項指揮部的污染防治攻堅總指揮部。堅持補短板強弱項,豐都集中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城鎮污水垃圾處理提質增效、飲用水源地保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碧溪河石板水綜合整治五大標誌性戰役,累計完成污染防治攻堅重點工程184項,完成重點項目11項,市對縣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20項,圓滿實現各項攻堅目標,切實解決了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取得階段性勝利。
強化生態環保督查,豐都縣委縣府成立常設議事協調機構,「豐都縣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和縣長任雙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15名縣級領導任副組長。截止去年底,已完成整改21項。
據豐都縣生態環境局局長李小紅介紹,扎實推進「碧水、藍天、寧靜、綠地、田園」環保五大行動,豐都全面完成突出環境問題治理、環境質量監管、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共120項市對縣年度考核任務,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推動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3天,超目標天數33天,創歷史新高,PM2.5年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微克/立方米;長江水質達到Ⅱ類標準,龍河、渠溪河、碧溪河、赤溪河水質均達到Ⅲ類水質,率先在重慶全市將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納入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完成豐都全縣45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其中10個萬人千噸水源地)、4個污染飲用水水源地的治理任務,實現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全覆蓋。
李小紅說,碧溪河是長江在豐都境內的一條支流,也曾是豐都境內納入市控考核唯一一條水質未達到地表水Ⅲ類功能要求的河流。為做好碧溪河污染整治攻堅,豐都縣委縣府高度重視,多管齊下,一是完善體制機制,二是強化工程治理,三是推進依法治污。通過多方努力,碧溪河出境斷面水質由前幾年的劣Ⅴ類水質轉變為如今的Ⅲ類,全面實現豐都全縣境內河流考核斷面均達到國家地表水功能要求目標。
龍河大拐彎呈現山水一色
24小時智能呵護河段
豐都縣屬渝東陷褶束,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喀斯特地貌典型,因此豐都林業的保護至關重大。據豐都縣林業局濕地中心主任文成德介紹,豐都林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截止去年底,豐都全縣林地面積達237.8萬畝,比2015年213.8萬畝增加24萬畝;森林面積達224萬畝,比2015年195.8萬畝增加28.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49%,較2015年的45%增加6.49個百分點;林業產值達到30億元,是2015年13.5億元的2.22倍。
據介紹,豐都主要舉措一是加強生態保護,夯實發展基礎,二是加強生態修復,提升發展能力,三是加強生態富民,提高發展質量,四是加強改革創新,激活發展活力。
在加強生態保護方面,豐都嚴格生態管控,嚴守林地、森林、濕地、物種四條紅線。加強林木林地管理,嚴格落實133.6萬畝天然林管護責任,嚴格執行林地分級管理、用途管制和重點區域管控,重點項目佔用林地審批率達98%以上。
在加強生態修復方面,豐都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為抓手,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等林業生態工程,近五年完成營造林102.22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1萬畝,義務植樹1110萬多株,不斷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在加強生態富民方面,豐都堅持「一二三互動、林工旅融合」,念好林字經,發展林產業,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依託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大力發展「以筍竹、木本油料為主導,紅心柚、花椒為支撐」的「2+2」林業產業,建成經果林、木材林、能源林等各類基地171.5萬畝。豐都大力促進林旅融合,建成雙桂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重慶龍河國家濕地公園、世坪市級森林公園、峰頂寺市級森林公園、南天湖市級自然保護區、龍河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龍河國家濕地公園等7個自然保護地,以三撫林場為代表的的森林旅遊蓬勃興起,南天湖和九重天兩個景區獲「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林業旅遊年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林旅融合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據豐都縣水利局河長辦相關幹部介紹,去年底,龍河豐都段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河湖。在創建過程中,豐都切實履行河長制,實施河長職責精准化界定,實施河庫網格管護全覆蓋,創新河道管護新模式,同時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智慧河長系統,實現24小時智能呵護龍河豐都段。經過一年的創建,龍河豐都段取得了歷史性嬗變,龍河豐都段23.6公里河道實現22年生態斷流的歷史性終結,生態修復取得實質性成效,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秀美景致成為常態。(記者 童文武 陳萬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