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安徽包河:大學教授走進中小學思政課堂

2021-03-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為什麼被稱為『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生根開花?」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你們可想知道,這個『站』字背後,有多少流血犧牲。我給大家列一段數字,你們就明白了……」
 
    3月14日,一堂生動的「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黨史專題學習講座在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望湖校區開講。台上,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委黨校吳梅芳教授;台下,是一群八年級的學生。

    一場面對「零零後」的黨史課
 
    把大學教授請進中學課堂,這是包河區探索大中小學貫通培養模式、推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嘗試。2020年,包括吳梅芳在內的19名大學教授,被授予包河區中小學特聘思想理論政治課教授。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常盛不衰?為什麼能夠生機無限?」原本3小時的課程濃縮到1個小時,吳梅芳精選28個知識點,重點講述了1921年到1949年的黨史故事。每個知識點開始前,她都會拋出問題,引發大家的思考。
 
    講課時,吳梅芳不迴避黨在革命道路上一些曲折探索,甚至是一些錯誤。「想告訴同學們的是,我們黨為了民族復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行,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教訓。而你們學習方法和態度的養成,同樣要經歷從幼小到成熟的過程」。
 
    「很震撼,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戰士的事跡特別觸動我,回去想買一些相關書籍繼續閱讀。」講座結束,該校八年級學生舒椏潔告訴記者。

    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近年來,緊扣「立德樹人」這個主線,包河區從組織領導、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活動建設等方面構建「四重四化」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模式,着力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其中,組建由思政專業教師、各學科教師、院士專家、社會力量組成的「四支隊伍」,縱深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培育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
 
    「其實我是剛從北京開會回來。這一路上我也在想,講什麼?怎麼講?才能讓孩子們更好的接受。」吳梅芳坦言,這是她第一次給中學生上思政課。儘管自己研究的領域就是黨史,但平時授課的對象基本是領導幹部,初次面對一張張稚嫩面孔,很有挑戰性。「課程設計上,我特意選擇了先說背景、脈絡,再重點講人物故事,希望和學生們在認識上達到共鳴。」
 
    義務教育階段主動「牽手」大學。據了解,此前,包河區成立了區中小學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下設思政教育等5個專題研究小組,組織40位教科研員,設置十餘個研究課題。
 
    在跨學段思政教研一體化方面,創新建立多學段思政課教師「手拉手」集體備課機制;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一體化方面,堅持把「價值引領」貫穿各學科的教育教學。

    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怎樣才能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在隨後的「上好思政課」主題研討活動環節,吳梅芳仍以黨史教育為主題,與包河區數十位黨員、思政課教師進行了交流。
 
    「學習黨史不能變成簡單的歷史回顧。我比較贊同的觀點跟大家分享——既實事求是地講出歷史的本然,又實事求是的講出歷史的所以然。」吳梅芳告訴記者,她認為,黨校、高校的教授走進中小學上思政課,很有必要,也絕不是「大材小用」。
 
    「中小學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現在課堂上大部分教師是90後,可以講他們是傳遞正確價值觀的中堅力量。」吳梅芳說,這兩年,她一直在呼籲,讓高校思政教師和中小學教師開展輪訓,讓年輕教師首先堅定自身信仰。

    思政教育納入教師全員培訓內容
 
    「育人者要先受教育。」據悉,2019年以來,包河區將思政教育納入教師全員培訓內容。與之同步,通過建設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建立骨幹教師人才庫,開展塑造一批導師型、孵化一批引領型、挖掘一批潛力型思政課教師等「3個一批」思政課教師隊伍培育工程,實施「導師+徒弟」「青藍工程」結對工程等,多方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思政課教師隊伍。
 
    「吳教授充滿激情、蘊含理性、富有邏輯的講述,讓我很受啟發。未來教學中,我想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教科書之外,多採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圖集畫冊、故事實例等形式,讓枯燥的理論知識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趣味性。」
 
    黨員教師王東表示,下一步,計劃將黨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通過對個人、家庭和社會變化的近距離感受,激發大家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摯情感。(王嫣然 王俊虎 柏永)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