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尾市華僑管理區的僑興公園綠樹成蔭,市民遊客散步嬉戲、健身鍛煉,和諧安寧。園內,設置「27位開荒牛」人物浮雕,並立石碑標文介紹人物事跡,以此紀念貝謙等27位首批參加開辦陸豐華僑農場的「開荒牛」。
據悉,1952年11月,廣東省僑務委員會委派貝謙同志帶領26名自馬來西亞、泰國歸來的華僑組成建場隊伍,用27把鋤頭,將這片原本野獸出沒的荒地,開墾成為一方富足的膏腴之地,被譽為「27人開荒牛」,為廣大海外華僑開闢出一片歸鄉的沃土。在1961年底第一次「大接僑」後,全場人口達到8017人。至1976年,全場土地總面積增值47563畝,成為了全省華僑農場系統的「糧倉」。
「『二十七把鋤頭』的『拓荒牛』精神,成為激勵僑區新一代奮勇向前,推動僑區發展邁上新台階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僑區發展的『根』和『魂』。」接受採訪的華僑管理區僑聯主席鍾元豐感慨道。
汕尾市華僑管理區,原為陸豐華僑農場。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部分東南亞國家實施排華政策,許多華僑為了自身生命安全回到祖國。為了妥善安置他們,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省迅速新建華僑農場,陸豐華僑農場就是其中之一。
據介紹,在華僑管理區,還有一座黨建帶僑建展覽館,裏面包含華僑管理區抗日鬥爭紀念室,海外歸國華僑參加抗日鬥爭相關事跡是華僑管理區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之一。抗日鬥爭紀念室主要收藏並陳列第二社區新加波歸國華僑—南僑機工張光旺回國抗戰事跡、第一社區馬來西亞歸國華僑劉觀妹參加馬來西亞抗戰事跡、馬來西亞歸國華僑黃更青及其丈夫陳普之投身抗日鬥爭事跡等歷史資料。他們或在滇緬公路上冒死穿越搶運國際援華物資,或在敵占區發動抗日救亡宣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華僑抗日鬥爭紀念室的設立,旨在弘揚海外歸國華僑心繫中華、捨身為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在國家危難時刻義無反顧、捍衛祖國的赤子情懷和英雄壯舉,進一步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和激勵後背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不忘初心。(記者 余麗齡 通訊員 陳仕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