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標誌性項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建成開放。當天,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活動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出席活動並指出,站在新的起點上,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融匯古今、繼往開來,開創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新局面。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標誌性項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建成開放。(宋璟 攝)
活動中,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蔣建國,文旅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饒權等共同啟動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
向世界講好中國運河故事
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講話指出,大運河是一條繁榮經濟、促進發展的興盛之河,有力促進了沿線區域的繁榮發展,時至當前,還串聯起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對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站在新的起點上,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融匯古今、繼往開來,開創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新局面。希望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建成開放為新起點,瞄準「國內一流、世界水平」的目標,努力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運河故事的重要窗口,為展示中國形象、傳承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作出積極貢獻。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瀕臨隋唐古運河,展現了大氣質樸、飄逸舒展的唐風。(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提供)
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致辭表示,江蘇是孕育中國大運河的搖籃和核心遺產區域,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江蘇省委省政府將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工作全局,擺上特殊位置,建設完善規劃體系,出台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性法規,編纂出版全國首部運河通志,創辦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設立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高水平高質量規劃建設一批標誌性工程,古老運河在江蘇大地正煥發着勃勃生機。江蘇將以世界眼光中國氣派江蘇特色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努力把大運河江蘇段打造成為水韻江蘇的「亮麗名片」。
館、塔、園、河渾然一體 彰顯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
「比圖紙上的更漂亮!」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計負責人張錦秋在受訪時說。「我們認為,這座大運河博物館應該具有鮮明的標誌性和象徵性,應該成為中國大運河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她表示,大運河博物館建在與大運河同生共長的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理所應當應當與揚州的城市文化特色相協調,反映現代揚州的時代風貌,並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以上理念首先要落實在博物館的選址上。經過多方比較,最終確定博物館選址揚州城南、隋唐古運河的三灣所在。這裏曾是運河勢陡多險的地段,先人採用了讓運河彎曲而行的方法,史稱「三灣抵一壩」的水工智慧,創造出了安全航道。「古運河由南而北盤桓而去的恢弘場景,深深打動了選址勘探的人們。『三塔映三灣』,在確定選址的同時,大運河博物館含有高塔的意象已經油然而生。」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展示的文創作品《水運文房》。(宋璟 攝)
張錦秋介紹,大運河博物館總體佈局充分利用地形,將平面是矩形的博物館佈置在三灣濕地公園以北,建築長邊平行於古運河東岸,大運塔設在主建筑西側,高聳於運河東岸,博物館西側與古運河河堤之間的場地則作為三灣公園的延伸部分,由此形成館、塔、園、河渾然一體的天然圖畫。
由於博物館瀕臨隋唐古運河,而揚州在隋唐古運河開通的盛期,曾經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因而在設計這座現代建築時,設計團隊吸收了唐代建築多元開放、包容的精神,適當展現了大氣質樸、飄逸舒展的唐風。為了實現各種功能佈局,博物館建築設計為規則的矩形,外觀梯形橫向展開,大面積的花崗石石牆使其具有莊重穩健的雕塑感,東西兩側石牆設計有水紋線條,隱喻着靜中有動、蓄勢待發的蓬勃精神。
據介紹,當天落成開放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內地首座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博物館近100米高的仿唐式大運塔與揚州高旻寺的天中塔、文峰寺的文峰塔恰好成一條直線,與三灣相得益彰,形成「三塔映三灣」的絕妙景象。「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標上的書法字跡,由流傳至今的顏真卿書法作品集字而成。館內展覽圍繞「大運河給人民帶來的美好生活」主題,展示了從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陶瓷器、金屬器、雜項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記者 杜林 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