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均衡發展、齊頭並進安徽黃山市黟縣西遞鎮堅持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積極打造黨建示範點,不斷提升充分提升基層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創新工作機制,鄉村治理成效顯著。
如何有效治理現代農村?西遞村交出這份答卷。近年來,西遞村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構建“五治融合”體系,創新“2+2+N”鄉村治理工作法,成立鄉賢理事會,將鄉村治理體系融入村規民約、經濟發展、廉政文化,將黨員議事會、“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 票據管理、支出審批、招投標等制度轉變成全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所探索完善的“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及西遞村打更防火巡邏的經驗和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
堅持以人為本。踏踏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防汛救災期間,黨員幹部沖在一線,共計解救被困群眾5人,遊客2人,搶險道路100米,溪塝40米,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依託鄉風文明,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
葉村黨總支為建設宜居宜業新農村,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全村黨員積極投身於疫情防控、防汛搶險、抗旱救災、高鐵征地及自然村整治中,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激勵引導全村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
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自然村“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及農村衛生改廁等行動成效彰顯。府君自然村在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百千工程”自然村整治第一、二階段評估驗收中獲“好”等次,並將工作經驗不斷推廣,力求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樣板。
全力推進雙基建設,搭建便民“橋樑”,葉村黨總支多方爭取資金,對大塢、小塢、木魚、府君、後汪等村民組以及莊頭片,新田片、紅廟片等水渠進行硬化;對莊頭片、老橋至田幹的田間道路進行硬化;建成府君村民組3P项目、塘尾至府君農村四好公路以及利源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项目,順利修復府君水毀地段,真正將服務於村民生產生活作為黨總支第一要務。
同時拓寬發展思路村集體經濟增收。利用省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在上村組烏坑橋流轉土地35畝,用以栽種青梅1400株。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於青梅基地套種青豆,初步試水收穫7000餘元。
立足紅色資源,探索鄉村振興新密碼
石印村為有效探索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立足本地紅色資源優勢,以珠坑“黟縣第一屆人民政府誕生地紀念館”為基礎,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以“踏石留印”為主題,打造“黨建+紅色”文化廣場,採用“旅遊+合作”的方式緊抓機遇,迎接高鐵新時代,緊扣聚龍小鎮驛站、自在谷、石盂精品度假酒店等项目建設支撐,融入全域旅遊發展大格局。
聚焦產業發展,以“集體+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為引領,流轉村民閒置土地種植青梅,整合村級閒置資產對外出租增加村集體經濟,2020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542萬元,同比上年度增長44.6%。
緊抓生態優勢,集體經濟多維融合
堅決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潭口村堅持黨建引領,凝聚集體經濟發展合力。
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辦實事的成效凝聚民心,以解難題的成果彙聚民力,深入群眾身邊,走訪老黨員、群眾,聽取群眾對村級工作的意見,收集有利於村級發展的“金點子”。
堅持優化升級,推動集體經濟多維融合。充分利用基建資源、山水資源、人文資源入股,面向社會招商引資,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擴展桐坑有機生態桃園“村集體+公司”土地利用模式的試驗,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產業模式創新相結合。
同时,通過同各項目投資方深入洽談,利用村域內自然資源,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模式,讓資源真正變為資產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项目打造相結合;通過對閒置農房進行清理分類登記,對能納入集體統一管理的房屋,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招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閒置農房利用相結合。
聚焦中心工作,村級建設蹄疾步穩
緊抓時代脈搏,源川村以打造“美麗源川”為目標,以服務高鐵建設為宗旨,以服務中心工作為出發點,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為落腳點,蹄疾步穩開展村級中心工作。
積極落實“黨員聯繫戶”制度,合理劃分黨員責任區15個,要求每名黨員包保10戶,負責高鐵建設施工中的矛盾糾紛調處、環境整治、征地征遷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地徵收384畝,高鐵拆遷69戶,調解高鐵糾紛40餘起,真正發揮出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高鐵建設保駕護航。
立足資源優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主動引進青梅產業,發展青梅170畝,註冊“黟梅”品牌,採用“集體+合作社+公司”模式,村集體經濟由2018年的12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24.68萬元。
積極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截止目前累計投入300餘萬元,陸續完成了5.2公里道路硬化、8個村民組的路燈安裝、小河流清理2000米、完成農村改廁80餘戶。(記者 吳敏 通訊員 鄭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