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靖安,就一定會與它產生某種鏈接,此次作家采風團一行在靖安“打卡”行走了七個鄉鎮,從各個維度看遍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家園之美。靖安的樣子、靖安的性格、靖安的特色,每位作家都在自己心中給靖安做了個畫像。行程結束的暢談中,他們從體驗者成為講述者,以外來客的身份,描述了一個生動的靖安。
圖為作家采風團與靖安縣相關部門、鄉鎮代表舉行交流座談會。
關於靖安的自然美
每個來到靖安的人,都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但無論看到什麼,最先看到、最容易看到的,便是那鋪天蓋地的綠。那是一片連成一體的綠,綿延起來,似乎沒有隔斷,找不到起點,也沒有終點。偌大的森林間,靖安就這樣安放著。
原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裘山山形容這就像綠色的海洋一般令她吃驚。同樣令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那山鄉避暑小鎮卻有著先進的智能化管理,小縣城卻有著雲水自然界這樣深具前景的度假區,藏於一隅卻有著能夠走向世界的優秀黑色陶瓷作品的靖窯。
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範曉波是靖安的常客,他說在靖安適合騎著自行車,隨性地來,路上找個小溪邊發個呆就挺好,開車的話太浪費空氣了。靖安也不適合一大夥人來,它安靜,小家庭或者一兩個人結伴就挺好。這裏是一個立體生態的小圈子,給人內心以靜修的感覺,馬祖道場是名不虛傳的。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王劍冰把所見靖安內容之豐富多彩形容為“走馬燈似的”,他說,穿梭在古色古香村落裏,行走在雲海霧繞裏,遊覽在平靜如砥的江邊和水邊,就如同在水墨畫中,看過的風景還來不及思考,新的撞擊又來了。氣象萬千的靖安,真是讓人看不夠。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原創作室主任徐劍直言自己經常睡不好,在靖安睡了幾天好覺,“太幸福了”!在他心中,靖安有山水、有森林,也有禪文化,可以打造成“一座睡城”,可以成為“江蘇、上海、浙江的後花園”,把睡不好覺的人吸引到這裏,安靜下來,改善睡眠,“睡不好覺的人都來靖安吧”!
處在發展中的靖安,清新的氣息下,生態自然就是它獨具特色的生存優勢,浸潤其中,身心得以安頓。
關於傳統與人文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馬金蓮從西北遠道而來,南北地域差異感受很深。她形容全身的毛孔都在張開,吸收著靖安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同時也感受著靖安人的熱情、善良、好客。在追求物質金錢的浮躁社會裏,靖窯非遺傳承人伍映方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純粹讓她深深被打動,她很關注鄉村旅遊開發中原住民的狀態,中源避暑小鎮和古楠村的老百姓對家園的愛護也讓她感動。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魯敏在靖安找到了“是江南”又“勝江南”的感覺,她把靖安的宜居宜旅形容為特別“人本”和“親人”。旅途中所見的奇石館、竹雕、掌扇、黑陶、書法等,它們的文化底蘊是跟當地人的手工特色、地產地貌、風俗民情融合在一起的,讓人覺得有一種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具有歷史感的沉澱。
因為在靖安有過五月遇冰雹的奇遇,也曾探尋過東周古墓,中國民協副主席劉華對靖安的神奇神秘念念不忘,此行所去到的村落、水庫等地,又讓他進一步關注到靖安的客家文化、生態文化、山水文化、水庫文化等,這些具有精神象徵的文化在他看來意義重大,多元文化的靖安需要有一條線,將它們都串聯起來。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葛水平非常關注鄉村振興,靖安的自然生態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更希望在旅行中,能看到純正的、靜雅的風土人情。比如在羅灣塘埠水庫之上,能有一個紀念館讓後人能回憶水庫下邊埋葬的那麼多民間手藝、那麼多民間故事,那麼多財富。古樸純正的民間文化是中國人壓箱底的東西,民間的鄉村記憶不要斷代,讓我們回憶的時候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思想的碰撞
在旅行的途中,把時間歸還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同樣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點和感受。比如對知青小鎮,幾位作家中就有產生共鳴和認同者,也有作家覺得有表達不到位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陸春祥說,“靖安”的本意就是安靜,來到靖安,可以在山水自然中安放自我。他用浙江成功的文旅案例來做比較,講述文旅發展中既要善於挖掘弘揚已有文化,也可以“無中生有”打造文化,靖安的東周古墓博物館、知青小鎮、靖安寶峰寺、況鐘紀念館等都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可挖掘的文化潛力巨大。
守住“根在鄉土”的本真,是作家們對靖安的期待,也是讓城市來客為之心動的價值選項。如何在現代化的衝擊下,保存自己的根基,保留下那珍貴的本源感?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也有作家認為,靖安目前還是“散裝”的,建議靖安在繼續保持綠色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旅遊,做少而精的文化建設。
的確,在文旅融合發展這個大命題下,靖安有自己的實踐,也需要有一個經濟、文化、生態等多領域融合發展的“整體方案”,打出自己的章法,探索適合靖安的路徑,讓“有一種生活叫靖安”的品牌更加行穩致遠。(黃穎 郭美勤 周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