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OCAT深圳館和華·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展覽「記憶術」(The Arts of Memory)和「記憶宮殿」(The Memory Palace)於9月29日開幕,展覽由胡斌、范白丁、郭偉其和方立華聯合策劃,分別在兩館展出。
「記憶術」展覽現場
記憶是人試圖把握時間和捕捉歷史的通道,幾乎是一切文明的根源,也是吸引哲學家、歷史家以及藝術家的恆久主題。當人們尋求留存記憶的可靠方法時,「記憶術」誕生了。作為是一種古老的修辭學訓練,「記憶術」的核心原理是將記憶的事物轉化為圖像,再按一定秩序存儲到腦海中想像的建築體內,這也是「記憶宮殿」的由來。開幕式上,OCAT深圳館、華·美術館館長方誼翎表示,展覽「記憶術」和「記憶宮殿」共同聚焦藝術家如何將記憶進行藝術實踐的轉換,探討永恆的「記憶」母題,彼此構成了一種平行與呼應。
「記憶術」展覽作品《一江春水向東流》
據了解,OCAT深圳館呈現了「記憶術」展覽,邀請了16位藝術家以26組作品參展。以「複製」為目的的古典記憶術是一種有關記憶的技巧和方法,作為展覽的「記憶術」,策展人闡釋道,它指代記憶的藝術,即記憶與藝術的關係。被記憶的事物可能因個體、集體、文化情境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化,產生新的意義,也帶來探賾索隱的契機,因此記憶本身就蘊含着創造性的力量。「記憶術」希望通過藝術家多元的記憶方式和藝術創作,觀察人類的思想世界,提示其與知識、記憶和時間等維度的關係,並由此引發我們對記憶本身的思考。展覽以「記憶與遺忘」作為引子,通過「載體與物性」、「地點與風景」、「劇場與系統」三個部分形成有機的結構,對記憶與藝術的互文關係進行探討。
「記憶宮殿」展覽現場
華·美術館則呈現了「記憶宮殿」,展覽由「語法」「形跡」「景觀」「遠境」四個相互關聯的部分構成,邀請了14位藝術家以14組作品參展。展覽通過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和特別的空間構造,為觀眾打造了一次關於「記憶宮殿」的獨特體驗。讓包含地點、秩序、空間和圖像等概念的「記憶宮殿」,成為面向知識與秩序的視覺實驗,於此檢視我們與記憶、體驗或情感的聯繫,也從結構上思考處理記憶的可能方式。人們行走其間,藉助作品與展場的空間關係,串聯起記憶的線索,建構自身的藝術記憶。
除了藝術家對記憶的實踐轉換,兩個展覽還邀請了建築師王輝和設計師王序分別從展場空間與展覽視覺層面,提供具有啟發性的觀看方式,呈現了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從不同維度對於記憶理念的回應。
「記憶宮殿」展覽作品《童話》
OCAT前執行館長、藝術史學者黃專曾在《記憶的迷宮》一文中談及:「記憶是人思考時間的核心……時間不再僅僅是度量世界的物理尺度,記憶也不再僅僅是獲取過去的想像空間,『現在』或『當下』而不是『過去』和『未來』成為思考時間和記憶的起點,它意味着過去和未來只有在當下的思考中才具有意義。」三十位藝術家的創作,在兩個相呼應的場域間形成關於「記憶」的共鳴。內在於作品的藝術家記憶與觀者的目光碰撞出當下的思考,完成了個體記憶間的流轉,透過藝術,激起新的記憶體驗。
據悉,OCAT深圳館「記憶術」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1月11日,華·美術館「記憶宮殿」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1月21日。展覽期間,兩館將根據各自的主題舉辦數場公共項目活動,與公眾共同探索記憶與藝術更多的討論空間。
與此同期呈現的還有展覽「李怒:誕生」,在OCAT工作室A/B展出,展覽由王靜晗策劃,呈現藝術家李怒在深圳短暫駐地形成的特別項目。藝術家李怒善於在多重感官體驗中遊戲,他不將自己局限於雕塑語言和材料的框架內,而是調動可以相互轉換的感覺系統,塑造出具有劇場性的整體藝術。在這次展覽中,藝術家通過影像、裝置、雕塑、行為、氣味、和詩歌等方式,為觀眾建立一個感官劇場。(記者 王靜抒)
頂圖:「李怒:誕生」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