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北京 > 时政要闻

北京朝陽:「十四五」計劃新增學位3.3萬個 實施7項「雙減」

2021-12-18
来源:香港商报网
    記者從北京市朝陽區「兩會」獲悉,朝陽區 2022年將新增各類學位共計4980個,成立北京中學教育集團,加快北京中學東壩北校區建設,並將引入一所重點中學——北京市十一學校,同時實施科技賦能、家校協作、教師關愛等7項「雙減」舉措。「十四五」時期將新增各類學位3.3萬個,新建改擴建19所中小學,通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持續提亮朝陽教育品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加快北京中學東壩北校區建設 引入北京市十一學校
 
    據介紹,2022年朝陽區將新增學位4980個,其中學前學位2780個、義務教育學位1200個、高中學位1000個。朝陽區將實施中小學學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多渠道增加學位資源供給,三年計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1址,增加學位9560個,緩解學位供給不充分、佈局不均衡的矛盾。
 
    與此同時,朝陽區將加快東部地區和南部地區資源建設,2022年成立北京中學教育集團,通過集團帶動、群策群力加快北京中學東壩北校區建設,並引進北京市十一學校,促進教育優質均衡、多樣化特色發展,帶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朝陽區將繼續發展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2萬個,適齡兒童入園率保持在9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持續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新建改擴建19所中小學,增加學位2.1萬個,並形成3—5個具有影響力的集團化辦學品牌;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優良率達73%以上,推進教育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50所學科融合課堂教學實驗學校,智慧校園覆蓋率達85%以上。」朝陽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建設教育強區,高素質的教育人才隊伍是保障基石。2016年至今,朝陽區累計新增特級教師105人,正高級教師67人、市級骨幹72人、北京市中小學特級校長21人,高層次教育人才的增量和規模均在全市名列前茅。
 
    此外,朝陽區各學校持續推進國際教育,朝陽各校與境外180所學校建立了友好校關係,境內外雙向培訓覆蓋幹部教師5萬餘人次。
 
    「2022年,朝陽區將指導學校以特色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深化『雙名工程』,完善高層次教育人才隊伍支持服務體系,持續實施名師名長工作室、特級教師工作室等項目,發揮『名師、名校長』領航作用,打造能堪重任的幹部隊伍,同時,將立德樹人貫穿教師研訓的全過程,不斷提升教師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的能力。」朝陽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說。

    出台7項舉措推進 「雙減」走深走實
 
    當前,「雙減」儼然成為師生及家長最關注的熱點話題。朝陽區在落實「雙減」政策上可謂不遺餘力。2021年,朝陽區把「雙減」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優化學生成長成才環境、構建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一號工程」,成立了區級「雙減」工作專班,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全領域監管,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同時,朝陽區以「五增」促進「雙減」工作整體推進,重點實施了「五項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即提升課程管理、教學管理、作業管控、課後服務和家校溝通五項能力,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五項管理」,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年組織了100餘家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提供近200項「菜單式」課程資源,豐富課後服務資源供給,學校課後服務吸引力進一步增強,超過95%的中小學生參與課後服務。
 
    「目前,我們朝陽區研究制定《朝陽區推進義務教育提質增效實施辦法》」朝陽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將實施科研引領、科技賦能、管理優化、家校協作、區域統籌、社會協同、教師關愛等7項舉措,全面推進學校落實「雙減」工作的水平,並把「雙減」工作成效納入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

    「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 打造30所冰雪特色培育校
 
    「朝陽區為學生制定了『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大餐』,通過特色課程、實踐活動等形式豐富學生課業生活。」朝陽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德育方面,2021年朝陽區開展 「永遠跟黨走」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參與達126萬人次。在智育方面,持續推進「小初銜接課程改革」「馬芯蘭翼課程數學課程改革」「英語情境化教學」和「小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等課改項目。
 
    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即將到來,在體育方面,2021年,朝陽區加強了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打造了30所冰雪特色培育校,冰雪運動、冬奧知識進課堂實現100%全覆蓋,組建速滑、冰球等近百支冰雪特色社團,組織8萬餘人次參與冰雪活動,營造了濃厚熱烈的冬奧氛圍。
 
    而在美育及科技教育方面,2021年朝陽區新增9個市級學生藝術、科技社團,建設了首批「小小科學家研究院」5個科技高水平社團共建項目,匯集校內外高品質科技教育資源,搭建了高水平研究性學習平台。在勞動教育方面,通過學科課程滲透、職業學校送課、勞動實踐活動等,融入學生日常生活。(記者 楊凌雲)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