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江西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科技創新專題舉行。江西省科技廳廳長猶 王瑩(ying)介紹,江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從2012年全國第25位前移至2021年第16位,大幅進位9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實現了從100餘億元到500餘億元的大跨越,增長約3.4倍,增速居全國前列;研發投入強度從0.88%到突破1.7%,創歷史新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3.8%上升至39.8%;高新技術企業從 356家增長到6669家,增長17.7倍;專利授權總量從7985件增長到9.7萬件,增長11.2倍;技術合同成交額從39.78億元增長到414億元,增長9.4倍。江西省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的位勢發生顯著變化,先後兩次榮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可以説,江西科技創新進入了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豐碩的時期。
「江西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科技創新專題舉行
聚焦創新資源集聚,構築科技發展的「強力磁場」
江西省堅持把集聚高端創新資源要素作為重要路徑,提高鏈接效能,加快科技平台和高端人才一體化佈局。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健康產業研究所等創新國家隊在贛落地,結束了江西沒有國家科技大院大所的歷史。豬遺傳改良與養殖技術、創新藥物與高效節能降耗製藥設備、創新天然藥物與中藥注射劑、核資源與環境、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監測與保障等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中藥先進製造與現代中藥產業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字號」重大創新平台相繼落地。出台了《江西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總體方案》,啓動建設複合半導體省實驗室,加緊謀劃食品、種業、中醫藥、氫能與碳中和、航空等領域省實驗室。圍繞14個產業鏈佈局組建了24個科技創新聯合體。十年來,新增黃路生、江風益、謝明勇、陳曄光四位兩院院士,全省擁有院士6人,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200餘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242人,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077人。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11361人次,組成1901個科技特派團,對接全省91個縣(市、區)開展科技服務,實現「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全覆蓋。
聚焦核心技術攻關,積蓄科技發展的「澎湃動力」
江西堅持馳而不息打好關鍵技術攻堅戰,着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一是錨定產業創新出大成果。聚焦「2+6+N」重點產業,遴選實施重大科技研發專項63個,在航空、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51項。L15高級教練機(AJT)研製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硅襯底高光效GaN(氮化鎵)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使我國成為繼日美之後第三個掌握藍光LED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國家;實施豬多肋性狀的因果基因鑑別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研發的「中芯一號」基因育種芯片,使商業豬種增加1個胸椎,增加1對排骨,每頭豬淨增1kg優質豬肉,已成為國際領先水平的基因育種主導技術;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台兆瓦級高溫超導直流感應加熱設備,是全球金屬熱處理領域唯一可以對大口徑工件(直徑大於400mm)進行內外通體均勻加熱的設備,為解決「卡脖子」的國產化高端金屬材料加工技術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今年,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獲批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項目聯合了6箇中科院科研院所、3家相關優勢科研機構、高校和9家全國重點企業科研力量,集中突破稀土在大型海上風電、汽車新能源、通信材料等戰略應用領域產業升級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總經費達9億元,成為江西省目前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新項目。二是推動成果轉化出大效益。加快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在全國率先探索科技成果收儲機制,落實落細成果轉化激勵政策,使我省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櫃走向貨櫃,更多的技術在本省落地生花,實現了「牆內開花牆內香」。比如,通過國家「03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帶動全省物聯網核心及關聯產業業務收入突破1600億元。又如,今年新推選產生的「含鋰廢渣清潔高效回收製備高品質鋰鹽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等十大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近三年累計產值達360億元。再如,江西網上常設技術市場累計彙集省內外科技成果2.38萬項,企業技術需求4000餘項,服務企業7500家。
聚焦擴大開放合作,拓展科技發展的「廣闊空間」
江西堅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為牽引,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對外科技合作新格局。一是外部「朋友圈」越來越大,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在新醫藥、新材料、電動汽車、航空、現代農業等領域,與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二是周邊「兄弟情」越來越濃,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贛湘、贛閩、贛京、贛粵、贛鄂、贛浙等省際科技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範區建設如火如荼。與200餘家省外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斷深化。合作共建了一大批「研發飛地」、高端研發機構、技術轉移中心和科技孵化器。(記者 周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