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第24屆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BIO-FORUM2022)」在上海奉賢東方美谷成功召開,大會以「突破 融合:科技創新驅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當日,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與上海奉賢東方美谷在大會現場聯合發佈了「2022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
據悉,2022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是以國內領先的華醫研究院生物醫藥數據體系為基礎,採用多點量化方法,結合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對前沿技術和創新趨勢的觀察和研究以及上海奉賢東方美谷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深度認識,在醫耘指數編制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和完善形成的反映生物醫藥一級市場投融資方向和熱度的指數。
從狂熱到理性
2022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作為生物醫藥行業一級市場投融資熱度的晴雨表,直觀反映生物醫藥行業創新和投融資的熱度。
從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看,受益於新一輪藥審改革後,我國生物醫藥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成果的積澱,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全行業投融資迎來了快速增長期。
2021年,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在高位震盪。一方面PD-1上市後持續的價格競爭使得市場擔憂其他創新藥的商業化前景,另一方面新的前沿技術不斷湧現帶來源源不斷的投資機會。2021年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就在這新舊交替中波動。
進入2022年,在創新藥降價、集采常態化、消費下行等宏觀大背景影響下,生物醫藥全行業熱力指數逐漸下行。但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腦科學、PFA等細分賽道依然活躍。
佔比擴大的醫療器械
2020-2022年首季,藥品始終佔據着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的半壁江山。服務&數字醫療板塊隨着互聯網醫療投融資熱度的下降,貢獻度佔比逐漸下降。而醫療器械的貢獻度逐年上升,體現出其相比生物醫藥全行業更快的發展速度。
器械領域熱力指數在2020年初經過短暫低迷後迎來快速回暖,並在隨後的一年半內持續處於高位。2022年一季度醫療器械投融資熱度短暫下行後,6月再度開始反彈。醫療器械熱力指數高韌性和高活躍的背後是國產醫療器械快速技術創新和持續產品迭代。
醫療器械板塊包括體外診斷、心腦血管器械、醫療機械人、影像類、眼科牙科、生物新材料、內窺鏡、微創外科器械、骨科、腫瘤器械、家用&康復器械和綜合類14個賽道。其中,體外診斷(基因測序儀、癌症早篩、上游原材料)、心腦血管器械(心衰治療器械、腦科學)、醫療機械人(手術機械人)、眼科牙科(近視防控、鞏膜鏡)、醫學影像投融資最為活躍。
持續活躍的賣水人
CXO行業作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變革的助推者、國產創新藥的賣水人,近年來行業持續維持高景氣狀態。新一輪藥審改革後,我國生物醫藥創新投入逐年增加,疊加MAH制度全面落地和全球產業轉移,CXO充分享受行業紅利,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相比在2020年9月即見頂的創新藥賽道熱力指數,CXO賽道熱度更加持久。自2020年初至2021年底,CXO賽道熱力指數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直至2021年12月達到階段性高點。2021年上半年儘管熱度有所下降,但其在大部分時間仍然活躍,相比創新藥熱力指數,顯示出一定的獨立性。
CGT(細胞及基因治療)歷經多年發展,正處於研究成果落地的高速發展時期,同時帶來了快速增長的外包需求。由於CGT藥物生產具有極高的門檻,對於CGT藥物研發企業來說,自建產能進行藥物生產面臨着生產成本高、規模化生產能力不足、技術平台複雜、技術人員儲備不足、風險控制能力差等問題,企業更傾向於將此類藥物的生產委託給CDMO公司。根據J.P.Morgan統計,基因治療的外包滲透率超過65%,遠超傳統生物製劑的35%。正因如此,CGT領域CXO企業的投融資活躍度顯著高於其他CXO賽道。
熱點更迭的數字醫療
數字醫療是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於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新型的現代化醫療方式。數字醫療賽道熱力指數在2020年快速上升,並於2020年末達到階段高點,這一時期的板塊熱度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醫療方向。2021年,市場逐漸趨於冷靜,投資熱點逐漸從互聯網醫療轉移至醫療人工智能和數字療法方向。
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包括臨床決策支持、醫學影像分析、靶點和藥物發現等。目前醫療人工智能賽道的投資熱度主要集中於人工智能藥物研發上。但相關領域的企業整體處於起步階段,其主要業務類型分為三類1)AI賦能藥物研發;2)AI+藥物研發外包服務;3)使用AI進行藥物自主研發。第一類企業技術壁壘不強,以技術迭代為主;第二類企業以是否有相對成熟的研發成果作為衡量優劣的標準;第三類企業以後續藥物開發或知識產權轉讓作為收入來源。目前國內外尚無完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上市的新藥,未來產業發展和商業模式形成仍需進一步探索。
我國數字療法賽道憑藉技術持續進步、商業模式逐漸成型以及想像空間巨大從而獲得了業界高度關注。目前,數字療法的一大應用場景是在發病機制模糊的精神類疾病,一類產品是針對抑鬱和焦慮的情緒控制,另一類產品是針對退行性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和干預。另一熱門的應用場景則是慢病管理,用於在醫生和護士無法觸達的院外場景下,對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管理。(記者 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