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推動科技產業數碼化轉型,不僅需要數字經濟這個「硬」基礎,更要營造「引領產業集群數字蝶變」的良好「軟」環境。坐落於瀋陽渾南核心區、定位於以軟件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瀋陽國際軟件園自2009年開建以來,目前已成為瀋陽市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發展態勢最好的開放式科技園區。
該園區建設發展備受國家、省、市、區各級領導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先後獲得中國骨幹軟件園區、中國試點智慧園區、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中國工業軟件研發與服務領軍園區、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二十餘項榮譽資質。
外引:打好「組合拳」 力推項目招引
新項目,培植城市新未來。記者了解到,園區放大體系優勢,截至2022年第3季度末,園區入駐企業1507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48家,中國軟件百強企業23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106家。
同時,園區還有30餘家遼瀋本土成長的全國細分市場領軍企業,25家擬上市培育企業,其中8家企業計劃於近三年登陸資本市場。
內育:抓牢「基本盤」 有效擴大平台自身項目產出
園區圍繞企業孵化加速與育成,為企業解決資金、人才、技術等痛點問題。2018年6月,在瀋陽高新區管委會的政策支持下, 圍繞新興技術產業建設,搭建科技企業創新創業產業鏈,創立了瀋陽國際軟件園科技型創業孵化服務平台(以下稱「平台」)。
2019年6月,瀋陽國際軟件園為更好地服務在孵企業和其他駐園企業,在已搭建的服務資源基礎上,再持續整合相關優秀服務資源,組建了瀋陽國際軟件園產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產服集團」)。
引領推動新平台 鍛造產業鏈集聚「強磁場」
產服集團作為瀋陽國際軟件園孵化器的運營主體,以「打造一流的產業創新賦能平台」為願景,圍繞企業育成、孵化加速、科技金融、商業運營等構建了全鏈條產業體系和全要素創新發展生態,打造「辦公+投資+孵化+加速+產業」於一體的企業育成模式,建立集企業發展各要素於一體的產業創新發展服務體系。
如今,平台通過系統協作,將科技與資金、管理、人才等各種創新要素結合,不斷創造和轉化為重大科技新需求。越來越多的創新資源向園區集聚,越來越高的產業增長點在平台出現,越來越強的項目在平台聚合。這些成果背後,是產服集團突出產業導向、廣聚資源優勢、不斷創新開拓的足跡。
「保姆式」服務 培育項目 孵化新局面
多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各平台自身項目產出能力的同時,也引領平台快速成為園區雙招雙引的重要載體和強鏈延鏈補鏈增長點的培育基地。
在基礎產業服務方面,產服集團通過「平台活動」和「1對1輔導」兩種形式、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搭建資深的人力資源服務團隊,為企業構建合理的人力資源體系。
在技術創新服務方面,通過產品體系規劃、創新成果轉化、技術需求對接、技術升級服務來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壁壘和核心競爭力。
在市場資源對接方面,通過產業鏈對接服務、專業宣傳推廣服務、產業交流活動,為孵化企業連結相關領域上下游市場,促進企業間互通互聯。
在資金助力方面,園區自建基金——德鴻資本,並打造東北首家—盛京基金小鎮,現已發行7支基金,在管規模約7億元,累計投資20餘家企業,累計入駐機構35家,發行產品89支,管理規模超200億元。
三年來,產服集團累計完成人才招聘服務數量3298人,政策申報與資質服務208家次,直接融資2.16億元,企業宣傳1065家次,間接融資6.9億元,企業管理諮詢3850家次。
搭建全要素產業孵化器 加速企業蝶變
產服集團不僅成為軟件產業集聚的載體,更成為地方發展數字經濟的「橋頭堡」「孵化池」。
瀋陽森之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森之高科」)是一家提供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產品以及相關解決方案的創新型科技企業。2019年,孵化器幫助企業進行了商業模式設計,協助企業創始人鎖定了產品方向,成功研發了動態體能評估儀產品。2020年,企業急需建立營銷體系及技術開發團隊儲備,孵化器為企業快速啟動人才招聘服務,並專門為其進行政策申報規劃及人才就業補貼政策的申請。目前,公司營業收入年增長率達300%,核心團隊成員從5人增加到20餘人。
成立於2018年的瀋陽博泰生物製藥有限公司,採用基因工程發酵及生物合成法部分替代化學合成法的核心技術,使現有產品成本至少降低30-50%。其中,某單品將佔全球70%以上份額,具備極強的市場競爭力。公司成立之初,德鴻資本協助公司完成了工廠建設落地,並持續協助其進行項目申報。目前,公司已累計融資近3億元,於2020年獲得某上市公司旗下國有醫藥產業基金作為戰略投資者注資近1億元。
瀋陽國際軟件園產業服務集團副總經理李輝表示,園內業態愈發豐富,通過認知加速、資本加速和資源加速,幫助企業提升發展理念、對接產業鏈供應鏈上下遊資源、暢通資本引進渠道、加速衝擊新目標,形成從相互無關聯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打造富有活力、創造力的數字經濟新生態和新格局。(趙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