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湖南作為水稻種業發展的重要省份如何推動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介紹,湖南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種質資源的創新,二是育種方法的創新,三是重大品種的創新。
特別是在雜交水稻領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湖南整合資源力量,集中建設了一批重大創新平台,加強科技協同攻關。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成為全國首批重點實驗室,着力在種業領域打造支撐有力、前沿領先、根基深厚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主體建設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是我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致力於培育應用一批耐鹽鹼水稻品種及其配套關鍵技術。以這些平台為重要載體,湖南在第三代雜交稻、再生稻、耐鹽鹼水稻等領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2021年10月,衡南縣向陽橋街道清竹村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示範田,創造了雙季畝產1603.9公斤的新的世界紀錄,這其中少不了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1號」的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是適應性更廣、產量更穩定、配種更自由的水稻,『叄優1號』作為目前最新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成果,在不久的將來將大面積推廣。」柏連陽說。
「一季中稻留蓄再生」是針對南方光溫資源「兩季不夠一季有餘」的地區最經濟高效的種植模式,為已有耕地面積在有限光溫資源條件下的糧食生產做「加法」,為農民育秧、整地、插秧等工時和肥料等成本做「減法」,湖南在再生稻的品種選育、配套的機械和農業技術上都實現了新的突破,讓糧食產能有更多、更好的保障。
藏糧於技,也藏糧於地。面對我國耕地面積少、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心憂天下的湖南育種人同樣選擇迎難而上,向不毛之地要糧倉!「我們利用育種資源和優勢,培育了一些通過國家審定的耐鹽鹼水稻品種,已經在一些鹽鹼地區得到了示範推廣,對於國家鹽鹼地區的產能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柏連陽說。
柏連陽還介紹,這些年,湖南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特別是種業科技創新的專業技術隊伍,始終以袁隆平同志為榜樣,始終把根扎在試驗田裏,把心用在科研創新上,加強種業創新,把湖南「魚米之鄉」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貢獻了湖南力量。(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