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深圳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探索數字時代背景下社區慈善可持續發展路徑,2023年2月10日下午,「發展社區慈善,城市溫暖有光——深圳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邊會」在深圳南山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
南山區慈善會會長饒紅蕾、常務副會長周慶芝,深圳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和區劃處二級調研員葉征航,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國玲等出席會議,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軍主持會議。會上,各位慈善領域專家學者和慈善組織代表圍繞社區慈善發展主題進行研討,分享各地社區慈善實踐經驗,交流實務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本次研討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超過1000名觀眾線上觀看直播。
饒紅蕾會長指出,實現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實現社區慈善的可持續發展。本次研討會對探索社區慈善資源開發,以社區力量解決社區需求,推動基層治理有積極作用。
葉征航表示,站在新征程、新起點,推動深圳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服務大局,推動慈善事業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要加快構建「慈善+」模式,以創新推動慈善事業發展;三是要發揮「五社聯動」機製作用,建立健全社區慈善體系,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家良、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章高榮、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軍、深圳市馬洪經濟研究發展基金會首席研究員范軍、成都市錦江區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劉飛等專家學者圍繞「社區慈善發展」進行發言,分享了全國以及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的社區慈善實踐。
上海社區慈善法規政策體系化,社區慈善載體多元化,同時重視品牌建設;廣州社區慈善發展依託社工服務體系,打造了「社工+慈善」品牌服務項目;深圳社區社會組織紮根本土社區,盤活社區公益資源,培育社區夥伴群落,根據人在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方面不斷探索新的議題。成都以「義倉」為載體,探索社區慈善區域化發展模式,形成了參與式互助的體系。與會專家指出,社區是最基礎層面的社會單元,是千家萬戶生活和精神的家園。以社區為基礎,發展包括基金會在內的各類公益慈善組織和社會服務機構,是實現慈善大眾化、建設和諧社區的有益選擇,有利於滿足社區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有助於培育公民互助精神。
圓桌會議
圓桌對話環節,由深圳市馬洪經濟研究發展基金會首席研究員范軍主持,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童俏、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弘、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志南、深圳市南山區南風社會工作服務社總幹事何珊珊、 深圳市龍華區慈善會副秘書長施楠、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項目總監曹帆等社會組織代表以「數字時代背景下社區慈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主題進行對話。
有嘉賓認為,社區慈善發展的根本落腳點在於如何讓居民主動參與慈善,形成人與人的連結。當前深圳在開展社區慈善活動中有許多嘗試,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在社區慈善項目設計初期需要有數碼化思維,提高公眾參與慈善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為捐贈人提供全鏈條、可視化的捐贈反饋,更有利於實現社區慈善可持續發展。
劉國玲常務副會長在總結發言時表示,感謝與會的專家學者和慈善組織代表用專業和智慧,圍繞社區慈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和意見,為《深圳經濟特區慈善事業促進條例》的起草打下堅實的基礎。深慈聯希望繼續聯動各方資源,推動深圳社區慈善發展,為社區治理提供「深圳方案」,讓深圳成為大家共同的美麗家園。
本次會議由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聯合南山區慈善會主辦,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會、深圳市龍華區慈善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深圳市馬洪經濟研究發展基金會、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區南風社會工作服務社、成都市錦江區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深圳市南山區黨群服務中心、紅色(深圳)視覺影視發展有限公司支持。(記者 黃鳳鳴)
頂圖:會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