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千山,還是鉛山。
高聳巍峨的武夷山脈,孕育出農耕文明時期的商業重鎮——河口鎮。細膩柔韌的連四紙,記錄著她向「江西名鎮」邁進的千年榮光;香氣馥郁的河紅茶,氤氳出的是江西人民勤勞樸實的精神內涵。鵝湖寺下,朱熹與陸九淵兄弟的「千古一辯」還在耳邊回響;瓢泉池畔,一代文豪辛棄疾的半生夙願在此安放……
qian山?yan山?是耶非耶?懷著對「鉛山」讀音的好奇,5月26日,8位中國著名作家組成的采風團一行走進上饒市鉛山縣,走進歷史人文的旖旎畫卷,走進傳世千年的不朽篇章。
千年古鎮——河口古鎮
「買不完的漢口,裝不完的河口。」河口鎮,以紙張、茶葉之大宗集散,帶來百業繁榮,而成為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齊名的「江西四大名鎮」之一。信江與桐木江交匯的三江河口,交通便利,商業繁榮,「萬里茶道」在這裏起源,武夷山中的茶葉通過信江和鄱陽湖,下贛江、轉珠江,進長江、溯漢江,船載馬馱,漂洋過海,或越關山萬裏北上西去,運到全國各地和異域。
行走於河口古鎮,感受時光的印記。深深古車轍,還訴說著昔日的輝煌;斑駁老瓦墻,已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一路走一路看,采風團成員不時發出陣陣驚嘆。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韓小蕙說:「我真沒想到這裏還保留著古鎮原貌,還保存著這麽多的老物件,這真的很不容易!」
千載傳承——連四紙
鉛山手工造紙業久負盛名。鉛山連四紙質地潔白瑩輝,細嫩堅韌,防蟲耐熱、永不變色,素有「壽紙千年」的稱譽。「片紙不易得,措手七十二。」走進鉛山連四紙製作工廠,抄紙、牽紙、焙紙……一道道傳統製紙工藝令采風團一行目不暇接。
現場,《人民文學》編審楊海蒂化身「迷妹」,對連四紙十分好奇,一個個專業問題不停拋出,在得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章仕康的詳細解答後,她感慨道:「我覺得連四紙還是蠻有前景,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要發展壯大還有許多困難。愈發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江西人有責任為它發聲,希望能讓這麽優秀的紙張被更多人了解,更好地傳承下去。」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及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王久辛忍不住現場揮毫潑墨,親身感受連四紙的書寫效果。「這紙真不錯!彈性和韌性特別好,而且不暈墨。」「我買一些寫字用!」兩位作家對此皆是贊不絕口。
千古一辯——鵝湖書院
懷著朝聖的心情,追尋前賢的舊蹤,采風團一行來到「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鵝湖書院。入眼古木參天,曲徑流泉,幽靜無比,讓人恍若隔世,猶如鉆進時光隧道,回到了數千年前的那場驚動世人的辯論。「自古乾坤惟此理,至今山水有余光。」耳畔,朱子教條的訓誡還在回響;眼前,「斯文宗主」「繼往開來」的人文精神歷久彌新。爬滿青苔的老樹、古樸的洗筆池、鐫刻文字的碑林……到處都散發著溫和淡雅的書卷氣息,躍動著強勁濃厚的文化脈搏。
「真好!真好!」徐劍連連贊嘆:「鵝湖書院在中國哲學史、文化史、思想史的進程中是沒法逾越的歷史文化地標。此山,此湖,此院雖小,但是可以鳥瞰整個中國甚至世界。它對今日中國之蓬勃發展,對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構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千古詞聖——辛棄疾
若說第一次「鵝湖之會」是朱熹和陸九淵兄弟的主場,那麽,談起第二次鵝湖之會,定少不了「一代詞宗」辛棄疾。鉛山與辛棄疾緣分不淺,11年的時間裏,辛棄疾在此留下了「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等一首首耳熟能詳、傳唱千年的絕美詩篇。鉛山,不僅是詞人生命最後的歸宿,也是他的第二故鄉。
說來有趣,還未來到鉛山,幾位作家就已在車上就稼軒詞展開激烈地討論。「我最愛『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豪放氣勢!」韓小蕙說。「『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也十分具有童趣。」 光明日報文藝部原主任彭程笑語。「還是『眾裏尋他千百度』最妙最動人。」 楊海蒂補充道。最後,大家達成共識:稼軒實乃一代文豪也!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稼軒先生墓前,采風團全體人員整齊列隊、面容嚴肅,依次向先生上香默哀,墓前的小黃花寄托了大家的無限哀思。最後,以徐劍會長為首,大家一飲杯中酒,隨後將余酒灑在墓道,酹祝先人。
王久辛心中感慨萬千,他道: 「辛棄疾是我特別喜歡、特別崇拜的詞人,這次采風來到他的故居、墓園,我感到三生有幸,且對他的詩詞又有了重新的認識和體會。」(彭倩玉 郭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