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30日上午9點,由科技部人才與科普司、湖北省科技廳主辦的2023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特別活動——科學「鄂」知道·專家科普「開放麥」在長江雲APP直播。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五位分享嘉賓和三位飛行嘉賓走進物外書店,以「開放麥」的形式傳遞湖北科教實力和科普力量,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獻上節日祝福。
「什麼是科普?怎樣做科普?新時代科普該如何完成新使命?」中南民族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副教授、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科普使者、2023年湖北省科技活動周推薦官韓曉樂作為第一位分享嘉賓,分享了自己關於科普的觀點與想法。她認為,傳遞科學力量的最佳方式是科學普及,科學普及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是引導大眾進行自我教育,保持終生學習。
「江豚是長江里的旗艦物種,是長江生態環境的風向標,保護江豚就是保護長江,保護我們的家園。」來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唐斌博士分享了長江江豚的故事。他表示,長江江豚的保護離不開科學家的努力和堅持,離不開長江保護法、十年禁漁等保護政策,離不開廣大志願者、NGO的參與。他號召大家參與到保護江豚的隊伍中來,共同為長江水闊、江豚徜徉的景象貢獻一份力量。
「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的出現,進一步讓人們看到了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從事多種任務的『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員朱貴波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和發展趨勢。他表示,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關鍵技術,已在全球引發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並催生了新的產業模式和經濟形態,未來隨着語言智能走向現實世界多模態具身智能,「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將成為數字經濟的智能底座,賦能千行百業。
「在繽紛多彩的生命世界,昆蟲能讓我們驚嘆生命的神奇,發現生命的魅力,認識生命的不同,感嘆生命的多樣,欣賞生命的美麗,領悟生命的珍貴,感悟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質內涵。」華中農業大學博物館館長、湖北省十佳科普達人姜昊分享了昆蟲的故事,他號召大家多認識、了解昆蟲的習性,「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有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
「護一城淨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共同開創大武漢的美好未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湖北省十佳科普達人徐世球通過帶領觀眾回顧滄海桑田的四億年歷史、深入探討武漢環境的變遷,呼籲每個市民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讓認識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成為美好風尚。
活動現場,三位飛行嘉賓還就五位嘉賓的分享,與嘉賓、觀眾進行了一場「科普」零距離對話。中國播音員主持人金聲獎獲得者、湖北之聲副總監柳芳就唐斌的分享表示,武漢市建設「數字江豚」,用數碼技術賦能江豚等長江珍稀動物的保護,這不僅用數字手段傳播了生態保護理念,也進一步提升了公眾對長江江豚的認知度和對水生動物保護的意識,保護長江江豚,推動長江大保護。武漢未來科技城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彭華魁就朱貴波的分享表示,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為我們帶來便利和驚喜的同時,也引發了知識產權、數據安全、技術倫理等風險問題和隱患,生成式AI的風險值得共同探討。湖北省科普作家協會青年科普創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華中師範大學生物博物館副館長王欣就姜昊的分享表示,昆蟲是大自然中與人類關係最緊密的鄰居之一,雖然有些昆蟲危害人類的農作物、傳播疾病,但昆蟲也為人類奉獻了很多,我們要一起保護昆蟲、保護環境。
活動最後,韓曉樂作為科技工作者代表宣讀《肩負時代使命 奮進科技強國新征程》,向全省科技工作者發出爭做科技報國踐行者、爭做科技為民先行者、爭做科學家精神傳播者的倡議。
科學「鄂」知道·專家科普「開放麥」活動以深入開展全國科技周活動為載體,以開放、創新的形式匯集傳遞科普新思想、交流科學新突破、分享科普新觀點的「科普最強音」,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有聲勢、有亮點、有味道的「科普盛宴」。「專家科普開放麥讓我感受到科普的力量,從昆蟲到岩石,從江豚到人工智能,趣味科普解開了科學的神秘面紗,帶領大家展開一場探索科學世界的旅程。」現場觀眾紛紛表示。(記者 陳子欣 通訊員 杜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