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大理州鶴慶銀器鍛制技藝、銅器製作技藝、泥塑瓦貓、甸南刺繡、民間編織技藝等極具特色,又富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鶴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在日前剛閉幕的大理「三月街民族節」非遺宣傳展覽展示活動上,鶴慶非遺傳承人為群眾帶來了精彩紛呈的非遺技藝展示,讓群眾近距離感知鶴慶非遺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展示。
據介紹,此次展覽展示活動邀請了鶴慶銀器鍛制技藝、銅器製作技藝、甸南刺繡、民間編織技藝等20多位非遺傳承人參與。活動中,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展演展示,非遺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知識講解、發放非遺保護宣傳資料,把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甸南刺繡、泥塑瓦貓等各項精巧的技藝生動地展現給前來參觀的人們。
鶴慶泥塑瓦貓、甸南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本次宣傳展覽展示活動,讓群眾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激發了廣大群眾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同時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弘揚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是超越語言差異、加強文化認同的有效載體,也是各族群眾共享的一種文化符號,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鶴慶縣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編撰出版了《鶴慶歷史文化叢書》,實施了彝族、白族、傈僳族、苗族等文化搶救保護項目和百名人才工程,着力提升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注重文物保護,大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重視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活化利用傳統村落,全縣現有文物保護單位45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2處,州級18處,縣級24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6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4項,州級9項,縣級12項;累計有15個村入選為國家傳統村落名錄。
鶴慶縣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的非遺項目展示,切實有效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讓鶴慶縣各族群眾在共享共樂中構建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李艷娟 通訊員 張炳全 李鏡瀧 吳金勇 圖片攝影 吳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