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73歲的中國詩經學會會員、湖北省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成員袁正洪,歷經40年研究的著作《中華詩祖尹吉甫傳》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系我國2800年前西周歷史名人尹吉甫的首部傳記,該書的出版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名人和詩經學作出了積極探索和貢獻。
從小對尹吉甫充滿崇敬
「我以前一直致力於對《詩經》作品的研究,對作者尹吉甫的研究不是太多。直到2009年11月,我收到湖北十堰袁正洪的匯報資料,房縣才漸漸進入我的視野。」2010年8月,房縣舉辦中國詩經文化節,萬人齊誦關關雎鳩。活動期間,中國詩經學會會長、《詩經》研究泰斗夏傳才教授的一席話,觸動了袁正洪的心扉。
退休前,袁正洪先後擔任過三任地市委書記的秘書;退休後,他創辦十堰市民俗學會和十堰市詩經尹吉甫文化研究會。
袁正洪出生在房縣城關鎮東街,祖輩是喜愛文化之人。小時,父親帶他徒步到溫泉洗澡時,途經房縣東關「周太師尹吉甫故里」大石碑時,父親告訴他這是「尹天官」的碑,是房縣歷史上的大名人。
從此,尹吉甫這個名字在他的心中打下了崇敬的烙印。袁正洪1968年參加工作,1980年開始收集尹吉甫與詩經文化。他先後多次深入房縣榔口鄉(現尹吉甫鎮)、青峰鎮等 10多個鄉鎮採風,其間堅持起早貪黑,節假日不休息,查閱書海,研究史志,整理資料。他先後挖掘、整理出百餘萬字、照片萬餘張及錄音、錄像資料等,搜集尹吉甫民間傳說故事60多個,搜集與詩經相關的原生態民歌30多首,探尋發現千古詩經民歌至今在千里房縣深山民間傳唱。
近距離「觸摸」國寶「兮甲盤」
尹吉甫是否真有其人?歷史的塵煙,掩不住世紀的風雨;時空的變幻,阻隔不了精神的傳誦。
國寶青銅器兮甲盤,是能夠證明尹吉甫存在的實物!從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的拓片,可清楚地看到「兮伯吉父」。吉父通吉甫,尹是官名,後人以官為姓,稱作尹吉甫。
銘文內容記載了吉父(甫),征伐獫狁和徵收南淮夷貢賦的事跡,恰好印證了《詩經》裏的相關文字。據明朝嘉靖時期的《湖廣通志》《大明一統志》《廣與記》《鄖台志》《鄖陽府志》《房縣誌》等記載:「尹吉甫,房陵人,食采於房,葬於房之青峰山,今碑墳在焉。」
2014年11月7日至11日,首屆「中國湖北文化藝術品博覽會」在武漢客廳·中國文化博覽中心舉行。國寶級珍品「兮甲盤」首次公開展示,其「返鄉」之旅頗為令人矚目。
就在2014年11月11日傍晚撤展時,潛心研究詩經尹吉甫文化的袁正洪,專程從十堰趕到武漢,出現在展廳現場。
「兮甲盤」的收藏者充滿愛國情懷,不惜重金購買「失蹤」百年的國寶,並且義務展出的精神感染了袁正洪;而袁正洪艱辛執着研究詩經尹吉甫文化的精神,也感動了「兮甲盤」的收藏者。
二人親切交談後,經特批,袁正洪小心翼翼地抱着「兮甲盤」留下一張珍貴的合影。
袁正洪介紹說,房縣有尹吉甫祀廟、祠、碑、宅、墓等文物遺蹟,以及許多豐富的尹吉甫故事,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釐清尹吉甫的生平,袁正洪不辭辛勞地先後赴山西晉中平遙、河北滄州南皮、四川瀘州了解詩經尹吉甫文化。經研究論證得出結論:尹吉甫是房陵人,仕於周朝,征戰於今寧夏固原、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食邑於房陵和鄖陽,卒葬於房陵,其子伯奇的故事傳說流傳於湖北房陵和四川瀘州等地。
喜獲「歷史名人活化工程」一等獎
2009年12月,夏傳才教授在給十堰市民俗學會會長袁正洪的致信及作序中說:「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從尹吉甫詩作的文采、其名篇思想藝術對後人的影響,他對《詩》編纂成書過程中的貢獻等多方面,尹吉甫可稱為中華詩祖。」
2011年3月,夏傳才教授再次致信袁正洪說:「你們的發掘使詩祖尹吉甫走進了我的視野,詩經學是世界性的學術,你們為之作出了可喜的貢獻。」
盛世更逢東風進,神采城裏滿園春。2021年春,十堰市決定開展「歷史名人活化工程」。
尹吉甫是享譽世界的名人,袁正洪在學習研究76名歷史名人傳記寫作特色的基礎上,熬更守夜、傾心撰寫《中華詩祖尹吉甫傳》。經專家評審,《中華詩祖尹吉甫傳》被評為十堰市「歷史名人活化工程」一等獎。
長達21萬餘字的《中華詩祖尹吉甫傳》集歷史性、科學性、知識性、學術性、文化性、考古性、新聞性、實用性、典藏性、軼聞故事、非遺申報等於一體。
《中華詩祖尹吉甫傳》分十六章,此書值得一提的是,《詩經》首篇《關雎》與尾篇《殷武》都寫在尹吉甫故里房陵考;尹吉甫年表等,圖文並茂。其彩圖、專家題詞、影印件、插圖計99幅。
目前,「尹吉甫傳說」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詩經學惟一被列為國家級的非遺項目。(記者 吳超群 通訊員 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