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進甘肅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8月24日下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甘肅省發展改革委、衛生健康委、工信廳、農業農村廳、藥監局、定西市政府承辦的「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論壇」在甘肅省隴西縣召開。
論壇以「傳承創新 強鏈集群」為主題,深入挖掘宣傳甘肅省中醫藥產業優勢,為全國中醫藥產業協調發展提供有益經驗。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委、甘肅省主委郭天康,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丁欽閣、特邀專家學者及省政府有關部門、高校、省內外知名中醫藥生產企業、流通企業、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以及定西市、隴西縣相關負責人出席。
甘肅擁有悠久的中醫藥文化歷史和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甘肅慶陽是中醫鼻祖岐伯的故里和岐黃文化的發祥地,黃帝與岐伯在此談醫論道,著成了《黃帝內經》;皇甫謐寫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敦煌莫高窟的醫學殘卷和武威漢墓的簡牘也是研究中醫的重要資料。甘肅是全國中藥材主產地之一,根據第四次中醫藥資源普查數據顯示,甘肅省現有中藥資源3626種,人工種植(養殖)220餘種,規模化種植(養殖)110餘種,道地藥材30餘種,其中黨參、黃芪、當歸、大黃、甘草、柴胡、板藍根等藥材交易量占全國的50%以上。全國363個重點中藥材品種中,甘肅省有276個,占76%。甘肅還被譽為「千年藥鄉」和「天然藥庫」,岷縣、隴西縣、渭源縣、禮縣、西和縣被中國農學會分別命名為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黃芪之鄉、中國黨參之鄉、中國大黃之鄉和中國半夏之鄉,民樂縣被農業部授予中國板藍根之鄉稱號。同時,當歸、白條黨參、黃芪、大黃等23個中藥材品種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或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
據介紹,2017年甘肅省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國家中醫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以來,甘肅高度重視試驗區建設,將其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抓手,把握國家所需與甘肅所能的結合點,把中醫藥產業確定為全省綠色生態產業和十四條產業鏈之一重點推動,相繼出台了《甘肅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及支持隴藥產業發展、隴藥大品種大品牌創建、醫藥龍頭企業培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動甘肅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中醫藥產業走向世界。
目前,綜合試驗區建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醫藥全產業鏈規模已達到703億元,其中一產產值達295億元,規上中醫藥生產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03.56億元,限額以上中藥材批發零售業銷售額達54.13億元;全省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達130萬噸,年交易量150萬噸,交易額260億元。目前,已形成以定西、隴南、河西等地區為主的中藥原料生產基地,建成隴西、渭源、蘭州新區等多個中醫藥產業園區,奇正藏藥研發的消痛貼膏位居首屆非處方藥產品排行榜中藥外科類榜首,普安製藥生產的宣肺止嗽合劑單品年產值達到4.28億元全省中醫藥產業正朝着集聚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為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導航定向。去年,甘肅省政府印發了《甘肅省「十四五」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中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對中醫藥產業鏈進行高位推動,確定了力爭「千億」產值的目標,並制定了配套的政策措施,以「道地、綠色和高質量發展」為遵循,加快把甘肅中醫藥的「規模優勢」變為「話語優勢」,全力打造國家級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
會議邀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原司長、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余海洋,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洪軍,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學分會主任委員孫曉波,北京中醫藥大學教 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高曉燕和杭州火石創造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何偉等5位專家緊扣論壇主題,分別作了題目為《完善政策機制加快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試驗)區建設》《科技創新驅動中成藥大品種培育》《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大黃創新藥物探索研究》《數據洞察中醫藥產業發展態勢及數智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記者 陳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