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四川省爭創全國百強縣培育取得階段性成效,包括宣漢縣在內的7個縣成功入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五。
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第一場宣漢縣專場發佈會。會上,「全國百強縣」——達州市宣漢縣介紹了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舉措及成果。
「我們主要是抓好了『四大戰略』,這『四大戰略』猶如『四駕馬車』,引領全國百強縣的創建。」達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宣漢縣委書記馮永剛介紹,2021年6月,四川在全省遴選8個縣(市),賦予其爭創「全國百強縣」重要使命,宣漢縣位列其中。宣漢以「百強創建」為引領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實現GDP621.8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03億元,完成了從「國貧縣」到「百強縣」的華麗蝶變。
農業興縣 奠定百強創建堅實基礎
宣漢縣作為全國800個產糧大縣之一,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部署,平均每年投入「三農」領域35億元,全力穩住農業基本盤。
建成高標準農田62.7萬畝,2022年完成糧食播面150.9萬畝、產量達59.1萬噸,糧食安全持續鞏固。
創新推廣「生產環節土地託管」和「盆周山區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成功創建「蜀宣花牛+優質牧草」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202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104.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9%以上,現代農業成效顯著。
規劃建設「五大鄉村振興示範區」,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成「美麗宣漢·宜居鄉村」260個,落地「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項目487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800萬元、較2020年增長近4倍,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縣。
工業強縣 築牢百強創建核心支撐
宣漢天然氣儲量1.5萬億立方,富鋰鉀滷水儲量21億立方。宣漢堅持「大抓工業、重抓製造業」,推動縣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產業驅動」轉變,「資源產出地」向「產業崛起地」躍升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建平台。普光經濟開發區是達州市重點打造的「3個千億級園區」之一,也是省級化工園區,主要發展能源化工、新材料、建築材料等產業。目前,正在推進儲配煤基地、鐵路專線等11個園區配套項目,建成標準廠房21萬平方米、實施場平4000餘畝,入駐企業125家、投產104家。
抓龍頭。堅持抓大企業、抓大項目,在中石化普光氣田百億項目基礎上,成功引進4個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同步壯大已投產企業,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延鏈條。宣漢聚焦天然氣硫磺、鋰鉀綜合利用、微玻纖、金屬新材料「四大支柱產業」,不斷延鏈強鏈補鏈,2022年「四大支柱產業」產值350億元,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240.9億元、較2020年增長近2倍,增速連續7年保持達州市第一,帶動第二產業增加值兩年翻一番達306.4億元、佔GDP近50%。
文旅靚縣 擦亮百強創建靚麗底色
宣漢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以「生態觀光、康養度假、文化體驗」為方向,全力推動巴文化和生態價值轉化,聚力構建「雙區引領、全域帶動」的文旅格局。
堅持龍頭引領,讓景區「旺」起來。以「巴山大峽谷景區、月亮坪森林康養旅遊度假區」為引領,建成3個國家4A級、6個3A級景區,其中巴山大峽谷順利通過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景觀質量評價,力爭2025年成功創建5A級景區。2022年全縣接待遊客15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0億元,帶動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11.2億元,連續3年躋身「中國旅遊百強縣」,真正成為「天府旅遊名縣」的排頭兵。
放大森林優勢,讓森林「靚」起來。宣漢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規劃打造月亮坪森林康養旅遊度假區。今年8月開園以來,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營業收入2300餘萬元。
轉化人文資源,讓文化「活」起來。宣漢是中國巴文化之鄉,圍繞厚重的文化資源,實施考古發掘利用,出土青銅器等文物3000餘件,建成開放全國首個巴文化專題博物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
開放活縣 匯聚百強創建強大力量
宣漢始終堅持以開明開放的姿態謀發展,圍繞環境、招商、交通等方面持續發力。
營商環境方面,全力優化市場、政務、要素、誠信、政商五大環境,投入近15億元助企紓困、減稅降費,鼓勵企業大膽投、放心干。
招商引資方面,堅持全員招商,組建10支招商小分隊、5大片區駐點工作組,各單位都到全國找項目、找投資。截止目前,宣漢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7個、總投資1093.3億元、到位資金438.4億元。
通道建設方面,深入推進「交通建設三年大會戰」,兩年投入交通建設資金50.85億元,西達渝、成達萬「兩高鐵」開工建設,西安-達州動車宣漢站改造完成,縣域內四條快速通道加快建設,公路通車裏程突破1.2萬公里。
「『百強縣』,既是經濟實力的體現,也是人民幸福的代言。」馮永剛表示,在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宣漢始終不忘初心使命,保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在70%以上,大力改善民生福祉,讓縣域的「經濟指標」更多轉化為群眾的「幸福指數」。(記者 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