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第二十三屆綿竹年畫節開幕。萬人空巷的綿竹城內,市民和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一睹清末民初綿竹民間迎春習俗的盛況。
開幕式上,大鼓咚咚鑼聲震天,盛裝出行的巡遊隊伍排着整齊的方陣緩緩前行,立體再現了《迎春圖》中「報春、遊春、打春」的典型場景。熱鬧的龍燈點睛儀式後,身着鮮艷的服飾、古典的扮相,年畫仕女騎着自行車緩緩駛來;伴隨着嗩吶聲聲,老鼠嫁女方陣閃亮登場,由老鼠新娘、新郎、媒婆、吹鼓手等組成的迎親隊伍,一路吹吹打打喜氣洋洋,詼諧的表演令道路兩旁的觀眾笑個不停。身背福袋的春官踩着高蹺走向民眾,他們一邊說着吉祥話,一邊從福袋裏拿出象徵「福氣」的年畫贈送給大家。流動舞台上,專業的戲劇人員正在演繹「蜀漢忠魂」、「大唐國酒」的故事,展現綿竹悠久的三國文化、酒文化底蘊。
從2002年至今,連續23屆綿竹年畫節的成功舉辦,為綿竹這座城市賦予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精緻的城市品位。綿竹以年畫為媒介,以節慶為平台,將民間藝術與群眾文化有機結合,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示「美酒名城·畫境綿竹」的悠久歷史,打響了「從小年到大年,到綿竹過中國年」的旅遊品牌,年畫節也因此成為了聯繫八方賓朋的橋樑、彰顯綿竹魅力的名片、振興文化產業的瑰寶。同時,為了讓年畫重回春節,回歸生活惠及群眾,綿竹市委、市政府把綿竹年畫的保護傳承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通過政策保障、人才培養、轉化利用、產業扶持等方式,深挖綿竹年畫時代內涵,激發非遺傳承活力。如今,綿竹年畫已成為了綿竹獨特的城市印記。
「農閒握筆頭,農忙扛鋤頭」,是綿竹孝德鎮年畫村的真實寫照。作為綿竹年畫的發源地、傳承地,該村通過搭建「鄉遇畫裏」文創社區,以「文創社區+大師坊」為載體,採取「五干一分」(推介部門干、平台支部干、培訓協會幹、市場公司干、訂單村民干、收益大家分)的發展模式,帶動全村2400餘人參與年畫產業鏈生產製作,吸引會員單位14家,開發刺繡年畫、年畫摺扇、年畫玩具、年畫辦公用品、年畫居家用品等30餘個系列,1000餘種傳統年畫及衍生產品。年畫產業的發展,為年畫村吹來了文旅融合的春風,老百姓紛紛在家門口建起了跑馬場、花博園、水上樂園,開起了農家樂、民宿、鄉村咖啡館等,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
年畫村的變化,是綿竹創新發展模式,將年畫文化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成果之一。長期以來,綿竹市積極推進「文化+」融合發展模式,對綿竹年畫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和開發。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綿竹年畫村」,打造集綿竹年畫技藝傳承、保護、推廣、體驗為一體的「畫境綿竹·年畫裏」鄉村旅遊綜合體地,成功創建首批國家級鄉村旅遊重點村、首批天府旅遊名村、首批天府旅遊名鎮。推出藝術體驗游、歷史文化游、休閒度假游、研學主題游等6條精品年畫旅遊線路,為旅遊發展聚集眾多人氣。僅今年元旦小長假期間,綿竹接待遊客達15.11萬人次,較去年同比增長17.04%;全市旅遊總收入實現14699.54萬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7.56%。目前,綿竹年畫產業平均每年產值達3000餘萬元,直接或間接從事年畫創作的人員達1500餘人,湧現出以四匯齋、三彩畫坊、軒轅年畫等為代表的年畫企業40餘家,帶動數千戶老百姓增收致富,年畫產品遠銷美、法、英、日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然成為對外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張響亮名片。
2020年1月1日,在相關部門的多方努力下,全國年畫行業首部地方性法規——《德陽市綿竹年畫保護條例》正式頒佈實施,為綿竹木版年畫的搶救、保護、利用、傳承構建起法律安全網。通過法律條例的約束,全市400餘個年畫作品有了版權登記保護,申報了「木版年畫彩色套印版和木版年畫的快速製作方法」等18件年畫製作技藝專利,註冊「胡美人」等年畫商標12個。同時,綿竹市不斷培育年畫人才隊伍,常年開設年畫培訓班,邀請國家級、省級年畫傳承人及省內外專家學者對學員進行免費培訓和分類輔導。組織編撰《綿竹年畫》校本教材,培訓年畫師資,設置年畫課程,並積極推進年畫文化進校園活動,與高校建立合作關係,提升年畫理論研究和藝術水平。積極引進現代美術專業人才進行年畫創作,以豐富和充實傳統年畫的內容和技藝。截至目前,綿竹已構建起國、省、市、縣梯級年畫人才傳承機制,現有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2人、省級2人、市級15人、縣級15人。(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陳曉霞 唐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