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飛鶴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志剛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登上國際期刊,首次揭示了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腹瀉與焦慮情緒之間的關聯機制,並探索了營養解決方案。
「據統計,在世界各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門氏菌引起得食物中毒位列首位,尤其是嬰幼兒/兒童對沙門氏菌抵抗力較弱,是感染的主要群體之一。腹瀉是嬰幼兒/兒童感染沙門氏菌後的主要症狀,往往會給患兒帶來不適感,會影響患兒的情緒和心理健康,長期的腹瀉也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低落、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飛鶴研究院營養學專家李菊芳博士介紹。
諸多科學研究表明,沙門氏菌感染往往造成嚴重的腸屏障損傷、腸道炎症以及腸道菌群的失衡,進而會造成宿主情緒或行為異常。迷走神經是腸-腦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維持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CNS之間的信息交流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述最新研究發現,沙門氏菌通過迷走神經將感染信號傳遞至大腦神經中樞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引起神經元和免疫細胞異常激活,並誘發焦慮樣行為。而切斷迷走神經後能明顯減輕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焦慮樣行為。研究同時也發現在切斷迷走神經的感染小鼠中,神經遞質紊亂和腸道菌群紊亂得到了有效控制,尤其是恢復了GABA的含量和產GABA益生菌的相對豐度。
據介紹,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植物、動物、微生物中的食品功能因子,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這項研究進一步探索了GABA在改善沙門氏菌誘導的焦慮樣行為、全身性感染及腸道炎症中的有益作用,證明了GABA能夠發揮抑制沙門氏菌誘導食源性腹瀉和焦慮樣行為方面的作用。
目前,該項研究成果《通過增強微生物來源的GABA減輕迷走神經切斷在沙門氏菌誘導的腸道感染和焦慮樣行為中的作用》(Alleviating effect of vagus nerve cutting in Salmonella-induced gut infection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via enhancing microbiota-derived GABA)於2024年5月刊登於在國際權威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並獲得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據了解,飛鶴聚焦生命早期腦發育開展多項研究,先後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清華腦與智能實驗室等科研團隊合作,圍繞「生命早期1000天」這一生長關鍵期,進一步開展系統化、體系化腦發育及營養研究。
飛鶴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24年1月起與劉志剛教授團隊聯合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大腦發育及腸腦健康的營養研究工作,從腦發育營養的母嬰傳遞,營養素對腦發育的作用機制,母乳中腦發育活性物質互作,以及腸腦軸等多個方面驗證合理營養配比對大腦發育的促進作用,為寶寶的健康成長提供專業科學產品。(記者 張曉磊 通訊員 周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