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美學新實踐,探索城市建設新思路。7月27日,2024深圳國際城市美學論壇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及深圳書城中心城舉行。論壇以「城市美學新實踐」為主題,緊密結合深圳城市美學定位,聯動國內外美學實踐前沿城市,深入剖析並探討城市美學如何塑造城市影響力、場景創新如何激發商業活力等核心議題。來自國內外的數十位專家學者齊聚福田,共同探索城市美學發展新路徑,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美學動力。
人工智能為美學創造帶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
作為連續3年的支持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獎章」獲得者、國家文化藝術智庫特聘專家、福田區文化議事會總顧問王京生帶來了「人工智能的文明意義與美學創造」的主題演講。王京生認為,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最終力量來自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
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將實現效率、質量以及迭代升級等方面的跨越性發展。人工智能也將會極大地改變人類的價值觀念,其廣泛應用也將形成具有更加開放、包容、智慧、創新等特質的「智能文化」。同時,人工智能也會給人類文明帶來科技倫理和社會倫理上的挑戰,亟需達成世界共識。
此外,人工智能還將打破時空的限制和各個文明之間的壁壘,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創造廣闊空間和高效途徑,通過無限拓寬人們的想像邊界,讓「全民創意」真正實現。
王京生認為人工智能也為美學創造帶來空前的機遇和危機。他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發展,將會催生新的藝術門類,引發審美範式的變革,產生全新的審美體驗。
首先,改變美學創造主體。人機合作可能成為美學創造的主導模式;人工智能也可以獨立進行美學「創造」,並創造出更多美學領域。
其次,創新審美形式和效果。人工智能讓萬物互聯,讓美學從文學、藝術等層面更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美學和創新創意層面,也讓審美更加大眾化。
再次,增強美學發展驅動力。人工智能讓「全民創意」更豐富地呈現,為每個人實現創意夢想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性,創造多元、開放、包容的審美風尚。
最後,打破人類審美理性。人工智能有潛力創造出超乎想像的藝術形式,對不同的審美語境、審美習慣和審美價值觀帶來衝擊。
呼籲擁抱人工智能技術 持續推進「全民創意」
在王京生看來,福田區舉辦國際城市美學論壇以來,城市景觀更加靚麗,藝術空間更加豐富和充滿魅力,舉辦的「全民創意藝術月」「青少年美育系列活動」等活動讓市民的創意熱情更加澎湃,增強了社會活力。福田區是先行示範區中的首善之區,有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等科技創新高地。面對新時代,他提出了三點建議。
帶頭擁抱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好「人工智能+」行動,主動引進人工智能研究者、創作者和場景應用團隊,探索和開闢出「人工智能+文化」的新領域,將福田區打造成為「人工智能+文化」產業高地。
持續推進「全民創意」。要充分發揮藝術家和創意文化企業的引領作用,打造各類有影響力的創意平台,讓千家萬戶不同年齡、職業群體的創意成果不斷展示,促進文化創意和審美的交流。用好福田區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吸引和帶動更多市民參與全民創意和美學創造。
推動美學滲入更多領域。美學創造應當與科學、技術和工程等領域相互支持,福田區要加強各領域的整合能力。他呼籲福田區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營造全民創意的濃厚氛圍,加快生產蘊含「真善美」價值觀的數據要素,持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形成和高質量發展,積極創造城市文明的新形態。
專家學者共繪城市美學新藍圖
大衛畢加索設計行政總裁大衛·畢加索圍繞城市美學的多個維度及其在建築設計中的重要性作出論斷。他認為,周邊環境是城市美學的重要語境,建築設計和社區改造需要與環境相融合,從而使所有建築在同一個區域相得益彰。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設計師們應當「為未來而設計」。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從「大視野」「運動」「氣氛」三個維度,為城市美學的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他表示,城市規劃與設計應當注重整體的視覺效果、滿足市民步行需求,並且通過光、色彩、聲音、氣味、文化來打造獨特的城市氣氛。
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原副校長杭間提出,美學不僅是城市文化的基礎,也是推動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批判性工具。他認為,城市建設應當充分考慮資本的雙重影響,並利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優勢,打造環境友好、景觀優美、社區高素質的城市。(記者 姚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