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含「科」量滿滿 東莞城市科學節系列活動19日啟幕

2024-09-09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百場科普活動,涵蓋各種科普主題;城巴專線接駁,下車就逛展……9月至10月底,科技含量滿滿的城市科學節系列活動即將席捲莞邑大地,擦亮「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的城市特色。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城市科學節是以全國科普日為契機打造的全市性系列科普科技科學活動,是2024年廣東科普嘉年華唯一一個地級市分會場。全省聯動,東莞成為廣東省全國科普日活動重要的舉辦城市之一。活動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協力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致力於推動科普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打造具有東莞特色的科普活動品牌,推動建設科創製造強市奠定科學素質基礎。

24090909.jpg

    三個「首次」 三大特點

    自2022年以來,東莞城市科學節已成功舉辦兩屆。對比往屆,本屆活動亮點、特色可用三個『首次』概括,並具有活動更多、含『科』量更足、趣味性更強的顯著特點。」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首次十部門同頻聯動,展現科普強大合力。本屆城市科學節首次10個成員單位舉辦近百場活動,帶動全市科普陣地、科技社團、基層組織發力,充分體現了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社會參與、多元互動、協調共贏」社會化大科普格局。

    首次發布東莞電子科普地圖,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活動將首次發布東莞市科普地圖,匯聚全市200家各類科普場館(所)場館信息,實現在1個小程序上完成信息檢索、預約跳轉、活動諮詢等多項智慧功能,給廣大民眾帶來統一的科普宣傳、場館預約及活動發布平台,為線上科學教育、展覽資源共享、展品運行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撐保障。

    首次科普與產業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自9月19日起,東莞市科協在城區多處同步舉辦不同主題的產業科普展覽,首次推動「科普+產業」的展覽活動,為公眾展現科技的疊加、迭代、融合,呈現出東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勃勃生機,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如在東莞市民服務中心市民講堂舉辦東莞市「專精特新」產業科普展區,以科普的角度展示東莞製造業科技創新成果。此外,還將舉辦智能機器人產業科普專題展區、新材料專題展區、「揭秘信息之謎」主題展覽,並開設莞邑科技工作者風采展區,展示為東莞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事跡,弘揚科學家精神。

    活動更多,近百場特色專場活動,彰顯東莞科普魅力。整個系列活動期間,除了10個主會場系列活動,還有近百場特色專場活動。各鎮街(園區)科協、科技社團、科普陣地等也分別開展聯合行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服務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推動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全市科普陣地在9月20日-21日期間對外開放,向公眾獻上「科普大餐」。

    科技含量更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平台注入創新力量。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北大光電研究院、華中科大工研院、電子科大電研院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興研發機構在本次科學節期間組織開展多種科普活動,帶領市民探秘大科學裝置、走進科研實驗室、聆聽科技前沿科普報告,還可以走進衛星地面站、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領略科學的魅力。

    趣味性更強,參與度更高。相對比以往,今年活動形式花樣更多,趣味性更強。涵蓋展覽、講座、培訓、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並有「守護珍稀瀕危植物」「遇見人工智能」「探礦鑒寶話滄桑」「室內科普課程」「體驗式消防實踐活動」「全民萬步健走」等精彩互動活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24090910.jpg

    機制創新:凝聚合力 探路「公益+市場」科普發展模式

    近年來,東莞市積極探索公益化與市場化相結合的新模式,引領市場化科普產業協同發展,聚力提升產業化發展能級,促進科普與文化、旅遊、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具有東莞特色的科普產業體系。

    自2022年3月東莞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建立以來,切實發揮科普工作統籌協調作用。近日,東莞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了《東莞市推進科普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部署了激活社會資源科普價值、促進科普資源深度融合、加強科普資源整合利用三個重點任務,旨在通過科普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化大科普格局,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本屆東莞城市科學節系列活動的舉行,正是東莞整合利用科普資源,創新科普工作機制,推動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生動實踐,也是政策推動下多方合力,科普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成立東莞科普聯盟,助力經濟內循環,東莞市科普聯盟將以本次科學節啟動儀式為契機正式成立,聯盟將吸納全市樂於、善於為科普貢獻力量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加入。未來,科普聯盟將積極探索公益化與市場化相結合的科普發展模式,促進科普與科技、文化、旅遊、體育等多方面多領域融合發展,培育科普新業態,為群眾帶來優質的科普服務,促進經濟內循環,拉動內需。(記者 冷運軍)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