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瀋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喜迎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發佈會,由瀋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楊鴻雁介紹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
楊鴻雁表示,瀋陽是國家重工業基地。新中國成立75年來,瀋陽工業櫛風沐雨、行穩致遠。目前已經形成36個大類、137個中類、320個小類的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創造出200多個「新中國工業第一」,研製出154項填補國內空白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建成10個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集群,為國家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維護產業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二十大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穩住一產、挺起二產、發力三產」的總體部署,瀋陽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工業實現了規模總量的跨越增長和發展質量的顯著提升,加速由「工業大市」向「智造強市」邁進,被國家定位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
工業經濟向上向好。黨的二十大以來,瀋陽規上工業增加值由1627.7億元增至1842億元、年均增長6.4%;工業投資由428.5億元增至651.7億元、年均增長23.3%,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增速持續位於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梯隊。今年1-8月,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971家,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推進實施1230個工業項目,工業投資增長14.4%。3個「兩重」和6個設備更新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申報成功,可為企業爭取1.33億元資金支持;22個項目成功獲批工業和信息化部項目再貸款政策支持,可為企業年節約融資成本7000餘萬元。
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黨的二十大以來,優勢產業集聚度顯著提高,在「老原新」「5+3+7+5」產業體系基礎上,瀋陽重點打造10個重點產業集群21條產業鏈,育成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1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4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10個重點產業集群規模達到9000億元。今年以來,在市領導高位統籌推進下,新型工業化暨十大重點產業集群推進大會順利召開,「1+10」產業集群規劃體系和「21+6」工作推進機制構建完成。1—8月,10個集群規模達到6109億元,高端裝備等6個產業集群實現兩位數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今年1—8月,集成電路、新能源、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分別實現54%、56%、12%、11.5%的高速增長。低空經濟產業投資基金、創新研究中心管理服務平臺相繼組建,世界首款四座氫內燃飛機原型機完成首飛。獲評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建成百公里智慧道路,自動駕駛出租車場景落地。瀋陽入選智能網聯汽車車城融合指數10強城市。
轉型升級持續深化。高端化方面,高端裝備占裝備製造業比重達到38.8%,建成製造業創新中心9個、企業技術中心449個,154項首臺(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智能化方面,建成智能工廠45個、數碼化車間73個、國家「數字領航」企業2家、省級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32家、省級5G工廠8家、省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4個。「星火·鏈網」超級節點(瀋陽)上線運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達到14個。綠色化方面,國家級綠色製造名單數量達到65個,省級161個;瀋陽歐盟經濟開發區成功獲評國家和省級「雙料」綠色園區,華晨寶馬榮獲全省首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產品、供應鏈「大滿貫」企業。服務化方面,建成國家級、省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23個、131個,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4個、22個,被評為東北首個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
產業鏈韌性顯著增強。滾動實施90個產業基礎再造項目,50個項目實現突破,30個以上「六基」領域產品實現工程化、產業化,中標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技術創新「揭榜掛帥」35個項目。滾動推進60項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瀋鼓集團迷宮壓縮機、北方重工鉀鹽礦全斷面掘采機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填補國內空白。累計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家、省級179家、市級250家,形成以國家機械人製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以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為節點的「1+8」製造業創新網絡。黨的二十大以來,頭部園區和特色園區數量由「11+22」拓展為「15+30」,實現全市13個地區全覆蓋。航空動力產業園當年開工、當年建成,實現開園即滿園,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2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95家、省創新型中小企業1469家,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1家、省級25家。各項指標均位列全省首位。
楊鴻雁還表示,瀋陽工業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發展成就,實現了由新中國老工業基地向新時代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進發。下一步要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構建具有瀋陽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