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香港獨角獸崛起密碼
2018-12-12    香港商报
 

   香港獨角獸崛起密碼

  獨角獸(Unicorn)是投資銀行界術語,指成立10年之內、估值已達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初創企業(StartUp),隨近年「新經濟」的興起,香港創業圈生態日趨成熟,先後有多家初創企業成功晉身獨角獸行列。這些企業立足互聯網迅速壯大自己,更懂得利用最新科技建立起跨國界經營模式。本報記者探索與概括這些獨角獸脫穎而出的十大密碼。

  香港商報記者 蔡清偉 潘晶 鄺偉軒

  當下本港投資銀行界密切留意的獨角獸,除了已經上市的小米(1810),還有部署上市的陸金所、滴滴出行及微醫等。而已晉身獨角獸行列的香港初創企業,則包括WeLab、GoGoVan、Klook、Lalamove、商湯科技、Tink Labs等。

  本報記者專訪了4家本港初創企業,包括WeLab、水中銀、Lalamove以及TNG。其中WeLab及Lalamove已經晉身獨角獸俱樂部。上述四家獨角獸企業全部在金融海嘯後冒起,他們利用金融危機後,各產業整合帶來的市場空隙,並配合流動互聯網產品的興起,打造全新生意模式。這些獨角獸擁有以下的共同特質:

  (一)顛覆傳統網絡突圍

  昔日金融服務主要倚靠傳統巨擘提供,但今天金融服務已非巨擘的專利。WeLab創辦人龍沛智憑藉昔日在銀行信貸部門的經驗,毅然創立網上社交借貸平台,打破銀行及財務公司在貸款市場的壟斷。Lalamove的周勝馥則進入物流配送行業,利用智能手機平台的興起,打破DHL及FedEx壟斷物流行業的現象。WeLab和Lalamove均利用「互聯網+」的概念,在傳統行業加入互聯網因素,改變整個行業生態。

  (二)活力澎湃年輕力壯

  與傳統產業管理層大多「老成持重」不同的是,今天成功的新經濟公司,多數創辦人皆是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年輕一輩。其中WeLab、Lalamove和水中銀掌舵人龍沛智、周勝馥、杜偉樑,前兩者為「七十後」,後者則為「八十後」。他們當中有從銀行界冒險投身創業圈,也有連環創業者,但不論出身如何,他們的StartUp估值能夠急速上升,或許可歸功於不願重複別人過往的成功模式。

  (三)洞悉時勢把握機遇

  從事電子支付的TNG,洞悉國際局勢,看準了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全球掀起「反洗黑錢」浪潮,特意開拓「無現金」領域;TNG懂得聚焦特定社群,解決了外傭匯款困難的問題,開創了香港匯款的全新模式。TNG的成功,更引來長和(001)及螞蟻金服合組的Alipay加入戰團。

  (四)立足本土放眼海外

  WeLab成立之初在香港立足,再以「我來貸」品牌進軍內地,繼而與第三方合作進軍印尼;TNG走的路與WeLab相若,同樣立足香港,繼而進軍內地、台灣及東南亞,近期更收購全球跨境支付平台。

  (五)入鄉隨俗建立差異

  獨角獸公司既要懂得走出本地市場,也要因應各國風土人情,建立差異化管理模式。以 Lalamove 為例,該公司為了適應新加坡沒有私人客戶的特點,為新加坡的客戶特設「預付款」服務。這不僅方便了該國客戶,更避免了公司被拖數的風險。

  (六)數據為王技術創新

  獨角獸公司乘互聯網及智能手機之風而崛起,更適時利用最新技術,尤其是數據擴大競爭優勢。其中WeLab便是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用作風險管理及欺詐識別(Fraud Detection),以「秒速」整合數據,提供信貸決策,精準控制風險;又運用聊天機械人(Chatbot),使其可於節日期間維持服務。

  (七)背靠巨擘合作共贏

  獨角獸雖然顛覆舊產業,但不代表他們拒絕與舊經濟巨企合作。準獨角獸水中銀業務在一步一步壯大的過程中,便引入南豐集團;WeLab則與長和組成策略聯盟。這種做法可達雙贏局面:獨角獸從中獲取人脈和資金;「舊經濟」巨擘則透過投資「新經濟」公司把握了新經濟商機。

  (八)審時度勢伺機破局

  獨角獸公司冒起後,既要穩守讓其發的本業,也要尋找新機遇,維持擴張勢頭。TNG及WeLab分別在其移動支付和社交借貸本業建立自身優勢後,瞄準了銀行業風向,經過審慎評估後,雙雙申請虛擬銀行牌照,向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邁進。

  (九)無懼失敗再接再厲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創業亦然。TNG創辦人江慶恩創立公司以來,曾經換了三次團隊,直到第四次才成功研發支付系統。而水中銀CEO杜偉樑也曾五次創業輸掉百萬計美元的資金。但他們從失敗中累積經驗,終於將公司做大,傲視同儕。

  (十)未雨綢繆化解危機

  2015年至2016年間,全球創業融資一度陷入「寒冬期」。Lalamove 在那段時期,也曾經歷資金困難、瀕臨倒閉邊緣。為了捱過資本市場的寒冬,Lalamove銳意審視公司主要業務環節,務求避免「亂燒錢」,讓公司走上盈利的軌道。

  有人曾說過,成功貴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配合。一眾獨角獸企業成功突圍,除了吼準時機建立事業,更須無時無刻保持危機感,不斷檢討業務模式,擁抱新意念和技術,還需適時尋找合適夥伴,擴闊企業人脈。

  港府想後來居上 不能圍爐打飛機

  一家初創企業能否晉身獨角獸行列,除倚靠創辦人的聰明才智外,政府對科創投入是否積極也舉足輕重。近年香港政府對創新產業積極投入,成功帶動了創業氛圍;但如果單憑提供稅務優惠等少數招數,長遠恐怕成效不彰。

  近年港府已推出措施推動創新產業,在去年宣布7大措施推動香港銀行業創新後,今年推出「快速支付系統」,更令香港在移動支付領域站在世界前列。WeLab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龍沛智樂觀認為,隨近年香港創科風氣盛行,各界人士均積極投身創業之列,當中更不乏年輕生力軍。

  IT人才仍然不足

  不過,人才始終是困擾香港初創企業的一大問題。Lalamove的聯合創辦人許家維坦言,香港的初創公司很難請到IT人才。他認為,香港不是沒有IT人才,但香港的傳統強項不在科技方面,因而香港年輕人和父母都不相信初創公司,IT人才都會傾向去如銀行、地產等傳統行業。

  根據過往的經驗,無論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政府,在推動某一產業發展時,例必想到透過一系列稅務優惠達到目標。不過,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樑坦言,對初創企業而言,稅務優惠沒有實質效用,主因是大部分創科公司仍在燒錢階段,根本不需要交稅,又認為這類優惠,亦只會對大公司的科研有益。

  TNG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江慶恩則指出,政府推出普惠金融,是要面向社會全體,是希望更多人,尤其是享用不到銀行服務的人都可以用到金融服務。但他認為在香港,企業尤其是小企業,和外傭等群體在銀行開戶口都比較困難。因此他亦希望,虛擬銀行能夠提供到普惠金融。

  拆局解碼:內地與港產獨角獸的共同成長路

  內地和香港的獨角獸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相同之處?她們的成長之路,又對內地和香港的企業生態帶來何種衝擊?

  WeLab創辦人龍沛智、GoGoVan創辦人林凱源、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及美團點評(3690)創始人王興,全部看準了金融海嘯後全球商業世界出現的空隙,乘勢而起,顛覆了傳統產業,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熱錢氾濫追捧新經濟企業

  內地和香港的獨角獸企業得以在短時期內急速崛起,除了因為把握金融危機來帶來的千載難逢機遇,更多的是「錢作怪」。既可以說獨角獸的煉成是倚仗企業家的聰明才智,也可以說是時代造就了他們創造傳奇。

  金融海嘯後股市低迷、企業盈利大倒退,但全球大開「印鈔機」,啟動量化寬鬆,資金苦無出路下,除了轉買「磚頭」(物業),更多的是轉投初創企業。今天部分獨角獸成功上市,絕對與金融市場過去10年被游資「扭曲」相關。

  正因為獨角獸企業改寫了全球企業的生態,「舊經濟」企業為勢所迫,紛紛向「新經濟」靠攏。銀行、零售、地產等「舊經濟」形態,除了向初創企業外求技術,改善成本結構,部分更直截了當把「新經濟」放進日常營運之中。

  但今天正值全球進入「收水」加息周期,初創企業如何走下去?過去10年內地和香港獨角獸的成功故事,今後又會否因為環球金融市場轉變而就此終結?這是整個香港和中國內地創投圈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