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擁有一所新型民主大學──達德書院,是40年代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合辦。雖然該校只辦了兩年半,然而,「學院的教育理想自由研究精神,是中國教育史上,由孔子至今都沒見過。」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香港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劉智鵬在達德舊址屯門校園向達德校友和其後人介紹。達德校友後人為繼承父輩的達德精神,年半前開始籌備達德研究會,籌備成員20多人,並向內地有關政府部門申請,等待審批,今次特來了解達德的過去與現在,計劃未來。香港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劉蜀永表示,學術界多年來對達德的研究和達德的精神不遺餘力地探究,劉智鵬更將達德探究結集成書,如今很高興達德校友的後人有興趣將達德精神和研究推動下去。 香港商報特約記者 梁美儀
章乃器胡繩等著名學者任教
12月6日,一行20多人包括8名來自粵港兩地的達德校友及校友後人在昔日達德校園重溫歷史。達德學院於抗戰勝利後1946年10月10日成立,歷時僅30個月卻培養逾800名有志的青年學生。許多學生、教師後來投入百廢待興的國家建設或擔任國家要職,更重要是這所綜合學科的私立院校擁有一批著名學者任教,有黃藥眠、鄧初民、胡繩、千家駒及章乃器等,到校講專題講座者更是粒粒皆星,有何香凝、郭沫若、茅盾及夏衍等社會名流,院長陳其瑗是經驗豐富的教育專家。以致時任港英總督葛量洪在引述港英當局教育司話稱「他們的質素明顯比本殖民地(港英)其他教育機構為高」。然而,港英當局出於其政治目的於1949年2月23日封校。
劉智鵬將達德歷史娓娓道來,他還爆了達德校友一個「秘密」,多年來與他們聚會時,原來各校友都不抽煙不喝酒。同來的一對原是同學、62年前結為夫婦的朱雪螢和黎鉅貴,他們分別是越南和老撾華僑,憶述當年跑來香港達德讀書都是當地老師介紹,可見達德在海外的影響力。
2南洋杉屹立不倒70年
達德三座建築物包括涼亭、馬禮遜樓(達德學院本部大樓)和紅樓都是大家所關心的。馬禮遜樓已是香港法定古蹟,現不對外開放,由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會所管理,是30年代蔡廷鍇(前十九路軍軍長)買入,稱「芳園」(又名瀧江別墅)後來用作達德學院本部,對芳園最有感觸是蔡廷鍇之長孫蔡醒明,今次偕女同來坐在涼亭上回憶祖父在香港的事,他希望達德重開,甚至成為展示達德文物和有關十九路軍的博物館。
數位90歲的校友驚喜陪伴達德身邊逾70年的兩棵南洋杉不畏颱風「山竹」仍屹立不倒,儼如達德精神,觸動他們緬懷昔日的學校生活。曹直校友帶其他校友後人來到紅樓,他對達德研究會籌備組長吳建元說:「你的母親陳燕芳當年就住在這裏。」原來紅樓不僅是昔日的女生宿舍,還是牽紅線的地方,陳燕芳和達德學院黨總書記吳克明是一對。另外還有兩對的後人也來了,包括達德註冊部主任黃煥秋及張杰的後人黃小毅(達德研究會籌備副組長)、張彬和鄧儀莊的後人張芯。總計在達德認識到後來結婚生子的老師或同學約有10對。
開辦兩年半培養800學生
吳建元說父母在生時很少提及達德的事,他都是通過其他前輩的口述及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得知。他說作為達德校友的後代,要了解父母輩為何入達德讀書和他們對建設新中國的貢獻。至於如何繼承?他說達德歷史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統一戰線上是一個很成功的範例。縱觀現今兩岸三地的形勢對統戰有其參考價值。
午飯後在嶺南大學召開的「達德學院研究座談會」,由籌備副組長黃小毅主持。校友和後人都關注達德校舍可否重開成為宣傳達德精神的教育基地,劉智鵬回應校舍雖是法定古蹟但業權屬於教會,要使用有一定限制,他往後會在文物保育發展空間去思考及關注。95歲校友鄭康明講達德兩年半內創了兩件功績:培養800學生在新中國建設中發揮所長以及創下愛國、務實、敢於創新和輔教輔學等6條教育路線,希望後人將這些達德精神承傳下去。曹直回憶18歲在達德讀書時,晚上要往中環華商報上培訓班生活艱苦,放學後食雲吞皮花豉油湯充飢,以寫字當床睡覺沒被,天亮又趕回達德上課。他感觸兩年內已有4位校友逝世,希望第二代把達德精神推動下去。原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尹林平之女尹小平提議今後工作重點應廣泛向香港市民宣揚達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