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消除疑慮 增進共識 中歐合作恰逢其時
2018-12-19    香港商报
 

  在過去的40年裏,歐盟國家一直都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和經濟夥伴,中歐在經貿合作上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和聯繫。在目前貿易保護主義升溫、「逆全球化」現象潛流暗湧之際,同為多邊貿易體系堅定支持者的中國和歐盟,如何消除疑慮、增進共識,日益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受訪專家認為,在目前全球局勢下,中歐加強合作恰逢其時,雙方合作前景廣闊。歐盟應該克服中國崛起的恐懼,更多認識「一帶一路」倡議所倡導的理念,加強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環保、國際安全等各方面的合作。    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對「一帶一路」態度不同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在貿易和投資領域,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經貿合作領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數據顯示,5年來,中國已經同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涵蓋亞洲、非洲、歐洲、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南太平洋地區國家。
 
  不過,儘管已經從藍圖布局進入到了具體實踐的階段,但「一帶一路」倡議仍然遭到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的質疑和顧慮,歐盟成員國中也不乏對「一帶一路」保持?一定距離的國家。從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具體接觸中,可以看出中東歐國家對「一帶一路」整體抱有積極參與的熱情,而西歐一些國家的態度則顯得較為曖昧,歐盟核心成員國法國和德國,一方面有表達想參與的意願並且也有一定程度上參與進來,但另一方面卻也疑慮重重。
 
  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胡必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整個歐洲在對待「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上是不一致的,這具體與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上存在差異有關。由於中東歐國家跟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所以中東歐國家基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普遍對「一帶一路」倡議較為熱情,希望在改善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在產業發展上和中國進行合作。而西歐國家由於發展水平較高,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結構跟中國「一帶一路」倡導的產業結構不太一致,所以西歐發達國家對「一帶一路」的需求不那麼強烈。
 
  此外,在政治態度上,胡必亮指出,由於發展的差異性,中東歐國家在整個歐盟體系的發言權不一樣。所以,中東歐國家比較能理解中國的做法,很願意跟中國合作,來跟中國形成一個比較好的關係,互相支持。而西歐國家本身有一定的顧慮,一些國家跟美國的態度比較近,所以顯得相對比較保守。「歐洲的政治力量生態比較複雜,不會輕易地對這麼大的倡議直接表示支持的態度,他們需要時間,需要觀察。這也是歐盟做事的風格,五年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太短,所以偏向謹慎。」胡必亮說。
 
  中歐經貿合作密切
 
  雖然在對待「一帶一路」倡議上態度各異,但實際上,在過去的40年裏,歐盟國家一直都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和經濟夥伴,中歐在經貿合作上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和聯繫。法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邁耶(Claude Meyer)在11月22日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歐洲諮詢聯盟安博思舉辦的「綜研院?安博思」研討會上提到,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戰略合作夥伴始於50年前,中歐經貿關係密切。中國和歐盟雙方加起來,構成了超過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和超過世界貿易的一半。中國是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雙方的貿易每年超過600億美元。
 
  今年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建立15周年,也是中歐領導人會晤舉辦20周年。關於「一帶一路」倡議,在今年7月份達成的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中有提到,雙方將繼續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倡議對接,包括歐洲投資計劃以及擴大的泛歐運輸網絡,並通過兼容的海陸空運輸、能源和數字網絡促進「硬聯通」和「軟聯通」。雙方強調該領域合作應改善亞歐互聯互通在經濟、社會、財政、金融和環境方面的可持續性。
 
  邁耶認為,跟中國一樣,歐盟也是堅定地支持多邊貿易體系,也認為中歐雙方的合作對全球貿易的持續性和全球經濟的增長有?巨大的影響。而如果要到達這個目的,中歐要進一步增加經濟的發展,這對歐洲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除此之外,中國和歐盟有共同的想法,是希望共同推動雙邊關係和推動雙邊的合作共贏。「雖然現在受到美國當屆政府單邊主義的阻礙,但是中歐還是有其他的多邊組織可以合作,比如聯合國、G20等。」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在上述研討會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歐合作的助推力主要來自經貿領域。歐洲國家總體認為,「一帶一路」對加強亞歐地區經濟連接產生積極影響,但部分歐洲國家仍對中國的崛起心存疑慮。對此,中國在完善國內經濟體制,進一步提高經濟開放程度的同時,也應與歐洲加強政策溝通和對接,共同遵守世貿規則,妥善處理分歧,共同做大利益「蛋糕」。
 
  歐盟出台文件對接「一帶一路」
 
  在今年9月,歐盟委員會公布題為《連接歐洲和亞洲--對歐盟戰略的設想》的政策文件(下稱歐亞互聯互通戰略),這是歐盟迄今就歐亞互聯互通提出的最為全面系統的政策主張。歐盟在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將中國列為首要雙邊合作對象,並強調中歐互聯互通平台合作、歐盟與亞投行的合作等。
 
  不過,隨?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的出台,目前外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解讀。一種觀點認為,該戰略意在挑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消減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歐亞地區的影響力。另一種觀點認為,歐盟建立了新的平台,布局做跟中國類似的事情,也是為了更好地與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進行對接。
 
  在胡必亮看來,目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已經形成氛圍,並且得到中東歐國家的大力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若歐盟再不建立類似的平台的話,未來可能就會很被動。因此,歐盟提出歐亞互聯互通戰略,是為了更好地跟中國進行對接,意在跟中國聯合起來,共同促進整個歐亞地區互聯互通的建設,提供各種跟「一帶一路」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一種好的現象,歐洲受益的國家將更多。」
 
  根據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的文件可知,「可持續」、「全面」和「基於規則」是其聯通歐亞大陸的三個原則。馮仲平認為,歐亞互聯互通戰略與「一帶一路」在歐亞地區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兩者內容的相似點多於不同的點。「歐盟對於如何連接亞洲和歐洲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不僅喜歡可持續性,也喜歡所有的合作和建設都是要遵守法律法規的,比如在透明度、環保等方面。但這些不僅是歐洲的價值,也是中國所遵從的價值。所以中歐的目標也是非常相似的,中歐不僅需要進行經濟的合作,雙方還可以考慮到在安全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在歐洲。」馮仲平說。
 
  可在多方面進行合作
 
  歐委會在9月份的一份聲明中說,歐盟將致力於打造歐盟版的互聯互通模式。在雙邊層面,聲明強調,「歐中互聯互通平台」將幫助歐中雙方創造協同效應、消解彼此分歧。
 
  「歐盟經過十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受到的打擊很大,實力和影響力大為下降。加上英國公投脫離歐洲,對歐盟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胡必亮說,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歐盟受到的打擊都很大,想做的很多事情,本身已無能力去做。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和中國的合作,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胡必亮認為,通過對接「一帶一路」的倡議,歐盟可以在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發展服務業等方面與中國進行合作。具體而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有很多的經驗和技術,這對歐盟是很大的機遇;在產能合作方面,歐盟中發展水平跟中國相近的國家會從中受益,比如「16+1合作」中的國家,跟中國的合作空間大,這對提升歐洲整體的產業體系有很大幫助。在服務業方面,中歐的合作空間也是非常大,中歐合作有利於促進歐洲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現代服務業的出口,帶動服務業更快地發展。
 
  此外,胡必亮指出,中歐合作不僅有利於歐洲內部貿易一體化發展,也有利於歐洲與中國的貿易一體化對接。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能更大激發歐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隨?中國的開放度越來越大,以及稅率的下降,中國從歐洲進口的產品會越來越多,特別是對歐洲發展中國家來說,農產品、畜牧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很有機會;對歐洲發達國家而言,高新技術產品、現代服務業的出口會有比較明顯的上升,這對改善貿易狀態,對歐洲的經濟發展,都會很有益處。」胡必亮說。
 
  中歐加強合作趨勢難改
 
  就目前而言,中歐領導人已就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同歐盟的互聯互通規劃對接達成共識,雙方還建立了中歐互聯互通平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歐雙方應在更多領域找到利益結合點,拓展合作渠道,進一步對接發展戰略。首先,雙方應加強在中亞、東歐的基建合作,打造該地區「東西走向」互聯互通體系,推動亞洲與歐洲經濟的對接,以實現共贏發展。其次,雙方可共同探索對於「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援助模式,如協助該地區國家搭建工業園區,並與周邊的基礎設施實現聯通,重點提升其自主發展能力。
 
  針對目前歐洲部分國家仍對「一帶一路」存在顧慮,分析人士認為,歐盟必須打消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以及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產生的誤解。與此同時,中國也要向公眾和學術界說明「一帶一路」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一帶一路」之下中歐雙邊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歐洲的政治生態變得比以前更複雜,因為歐洲一體化受到一些挫折,以致一部分人對中國的態度會有所變化。」胡必亮說,儘管歐洲政治生態的複雜性可能對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一些雜音,但改變不了中歐密切合作的趨勢,因為歐洲和中國合作有很強的現實需求和很大的合作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抵消政治上的雜音。綜合來看,中歐加強經貿等各方面的合作勢在必行,儘管會面臨一定的挑戰,但同時面臨的機遇更大,合作的前景廣闊。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